日期:[2019年08月21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5]
社区引进“智能服务终端”

为老服务从“有求必应”到“百呼百应”

  从信息通知到法律咨询,再到党建活动,都在融入智能化、借力智能化。太原市尖草坪区槐园社区引进了“智能服务终端”后,在为老年人服务方面,增加了不少亮点,形成“互联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新模式,推动社区向“智慧养老”迈进。
  从“大字通知”到“语音+短信”
    8月15日,记者来到槐园社区居民陈枝芳家中。93岁的她正坐在客厅里看电视,看的是戏曲节目。
    记者刚提到社区引进的“智能服务终端”,她就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大约一个月前的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是一段语音,通知90岁以上的老年人到社区办公室申领高龄补贴。这个电话真让我惊喜,我从来没接过这类电话。”这是社区通过“智能服务终端”向有需要的人定向发布信息。
    由于身体原因,陈枝芳早就不能独自下楼了。社区里的发生的事,她一概不知,就连社区的通知都得儿子看后转达给她。儿子没注意到的通知,她也就错过了。
    前两年,每到申领高龄补贴的日子,陈枝芳就天天让儿子去社区的广告栏看是否张贴了通知,生怕错过了。每天儿子下班回家,她都会问高龄补贴的通知贴出来了没有。有时儿子不耐烦了,顶她一句,她心里还很不好受。
    “今年,社区不仅语音通知,还把申领高龄补贴需要准备的材料用短信形式发到我的手机上。这真是帮了我大忙,以后我就不用每天担心错过了。”陈枝芳说。
    槐园社区主任吕芳介绍:“老年人有的腿脚不好、有的卧病在床、有的眼睛不好、有的常年不在家……为了让我们的通知能及时传递到老人那里,我们就引进了‘智能服务终端’,再给老年人分组,有了消息就用语音电话加文字消息的形式发送给老年人和他的家人。这台机器还可以了解收信人是否收到或阅读,发现没有收到或没有阅读的,会重新发送,直到对方准确接收。”
    “过去,社区都是以张贴通知的形式发布消息。老人对张贴‘大字通知’的接收率只有20%,如今有了这台设备,通知接收率达到了100%。”吕芳说。除此之外,养老服务中心有什么新服务、老年餐厅上了什么新菜品、社区老年活动室开了什么新课程……社区工作人员都能通过“智能服务终端”实现通知服务,老年人在家就能接到通知,有选择地接受服务。
  现场党课+视频党课再也不怕错过
  “配备这台机器,最初是为了开展社区党建工作。”吕芳告诉记者,槐园社区有23位老党员,每次组织党内活动,社区工作人员都要一个一个打电话,看老人们在不在家、方不方便到党支部会议室。有些老党员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长期不能参加活动,总向支部书记抱怨,说每错过一次活动,就要遗憾好长时间。
    85岁的陈玉兰说:“我的一个老姐妹也是党员,因为常年在女儿家,几乎没有参加过支部搞的党员活动。每次活动结束后,她都要打电话问我活动内容。”
    今年,槐园社区党支部把一部分党建活动搬到了“智能服务终端”上。8月1日,槐园社区党支部组织了一次学习。方便来党支部会议室学习的老人,在会议室通过大屏幕学习;不方便到场的老党员,根据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培训的操作方法,在家里通过视频同步学习。
    “那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支部书记通过那台机器把学习资料同时放到大屏幕和视屏上,在现场的和在家的老党员,可以同步交流。那次的学习,气氛特别好。”陈玉兰说。“智能服务终端”向所有党员传递了党的声音,智能技术让党建更有力、覆盖面更广,达到了“党员群众一家亲、连接百姓无盲区”的效果。原来社区党支部是“有求必应”,借力智能化之后,支部和老党员之间实现了“百呼百应”。
  挂号不用排队矛盾不出社区
    除通知和搞党建活动外,“智能服务终端”还实现了挂号和法律咨询服务。
    52岁的王海玲因为身体原因,每月都要去医院复查。“过去,去医院复查前,我要么早早去医院排队,要么让女儿帮我网上挂号。”王海玲说,自从社区有了这台“智能服务终端”,她就省去了去医院排队和让女儿挂号的麻烦。“提前一周到社区,把要挂的医院、医生和就诊时间告诉工作人员就可以了。”如今,社区的工作人员都记住了她要复查的日子,到时间就直接帮她挂好了号。
    老年人难免会有些法律问题不懂,想要咨询。“智能服务终端”还能实现法律咨询的功能。8月15日,76岁的刘大娘因为房产问题想要咨询律师。她找到吕芳主任悄悄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后。吕芳主任帮其用“智能服务终端”发送了请求。不到1分钟,刘大娘就接到了律师的电话。刘大娘跑到社区办公室外的一个角落里接了电话,原本愁眉苦脸的她,脸上的表情慢慢地舒展了开来。
    挂断电话后,刘大娘向社区工作人表示:“这可帮我解决了大问题了。”
    吕芳说:“‘智能服务终端’整合了法律、医疗、就业、金融多需的民生服务,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相关服务。有了这台机器,社区的老年人享受到的不仅是生活上的便捷,还有精神上的满足。我没有把这同智慧养老联系起来,只是希望通过‘智能服务终端’给老年人更好的关爱。”
    晨报记者乔静涛文/摄
  ■记者手记
  微小的创新让社区更宜居
    老年人的幸福感无非就是孤独时有人陪伴,遇到困难时有人伸手,想要诉说时有人愿意倾听,能常常被人想起,即便出不了门也不要被人遗忘……
    在槐园社区采访时,老人们只要走出家门,都愿意到社区报个到,因为他们知道那里有人在想着他们,知道那里有老伙伴能和他们说话、聊天。79岁的吴大娘每天路过时,就会探头进来,习惯性地问一句:“今天有什么活动?有什么需要我出力的地方?”她把社区当成自己的家,期待能被重用。
    老人们很容易满足,每次社区为他们做点事情,他们都会笑开了花,然后奔走相告,他们的笑容那么美丽和灿烂。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为老服务的队伍中来,哪怕只是陪老年人聊聊天,教老人唱首歌……
    社区作为为老服务的基础单位,哪怕是一个微小的创新,都有可能给老人带来幸福感,给老人更直观的体会。过去“有求必应”已经让老年人有获得感,现在“百呼百应”就能让社区更宜居,能给老人更多的价值感、存在感和幸福感。 乔静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