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07月01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0]

武则天首创“考卷糊名”制

  武则天统治初期,官吏的选拔与使用是她治理国家的头等要事。为了快速选拔人才,武则天别出心裁地创设了“举荐”和“试官”制度,对所有被举荐当官的人,都先给一个职位,以试其才能。
    对于被举荐者,武则天相当大方,不管才识深浅,不管聪明贤愚,都加以擢用。高者试任凤阁舍人(相当于副宰相)、给事中等官职,低者试任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等官职。
    但是,这种“试官”制度的弊端很快就出现了,许多无能者滥竽充数,混入官场。
    滥封官的现象引起了朝野的普遍不满。于是,武则天又重开科举(科举制起源于隋朝)。
    科举制虽好,但负责考录的官吏又多有私心杂念,徇私舞弊者不在少数,竟挑选了许多庸才。
    据说有一年,武则天在大殿上亲自策试贡生,数日完毕,居然发现了不少蠢材。唐人所著的《隋唐嘉话》中载:“武后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节。判之糊名,自此始也。”
    为了使科举考试真正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武则天颁诏天下,规定以后为朝廷选拔人才的科举考试,必须统一用纸糊上试卷中考生的姓名,考官按答卷的优劣选拔,决定授给的官职。“试卷糊名”制度自此开始。
    但是,武则天时代的科举考试并没有完全都用“糊名”的办法。“考卷糊名”制度真正广泛应用到科举之中是在宋朝,当时还给“考卷糊名”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封弥”。元明清之后,又改成了“弥封”。
    总之,为了防止作弊,使判卷者无法知某卷为某人所作,这种做法几经改进,流传到了今天。据《老年生活报》佚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