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06月05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1]

从读者、作者到编者

  我十分钟爱报纸,她浸润我四十多年,今天仍在浸润。她是我的良师益友,廉价老师,她给我以力量,她助我插翅飞翔。
    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有人问我,你靠啥?我说,我靠报。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村大队当团支部书记。那时,大队订有《山西日报》《山西农民报》等,这可对了我的胃口,我每天都认真读。
    我发现,报上登的事迹,在我们村的青年中也有类似的,于是,我就想写一写,投投稿。写好文章后,我先是投给公社广播站;公社广播站采用后,我又向县广播站“进军”;县广播站采用后,我就大着胆子向《山西日报》等报纸投。
    记得,我写的一篇《小王变了》的文章,记叙了我们村一个落后青年转变的事迹。文章被《山西日报》刊登后,在全公社青年中产生了强烈反响。随后,我被县里任命为公社团委书记。
    在公社工作的 11年里,我把“闲谈莫过三分钟”作为座右铭,贴在我座位后面的墙上,我要把所有能利用起来的零碎时间,全用来读报写作。
    我们公社开始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干部争论特激烈。有的干部提出要搞包产到户,有的干部强烈反对,说包产到户是分田单干,是复辟倒退。
    我看了很多东西后,写了一篇《包产到户不是分田单干》的稿子,寄给《山西农民报》,过了几天就被采用了。稿子见报后,干部和社员都争着传看,并说:“报纸上都说对,没问题,咱们搞吧。”于是,不到半年功夫,全社普遍推行了包产到户责任制。
    包产到户后,还要不要干部?争论也很激烈。我带着问题深入三个不同类型的队里调查,又写了一篇《实行生产责任制,干部担子更沉重》,《山西农民报》很快刊登还加了短评。我们公社各队长一看,很受启发。我的文章发挥了作用。
    山西日报社主办的1983年第2期《新闻战线》以《通讯报道与本职工作》为题,对我用报纸推动工作的事迹作了报道,使我与报的联系更加紧密。
    订一份报,足足顶一个或几个编外干部在给党委做工作。我在公社那些年,这个“廉价干部”“廉价老师”必请无疑,仅《山西农民报》就订到150多份,保证一个山庄铺一份。有些地方,公办邮路送不到,我们还自办了民办邮递线路,确保报纸能够准确送达,使报纸无时不在为党委工作着。
    报纸使我增智增谋,也使我许多工作干得比其他同事优秀,她伴随我一步一步从一个村干部走到公社党委书记。后来,我还到省委党校深造两年。
    1999年,我由读者、作者成为报纸的编者——闻喜县委将创刊的县报(内部交流)总编的重任压在了我的肩上。我又开始了全新的工作,向别家报纸学组稿,学评论,学采访,学画版,学摄影等等。五年下来,县报共推出了10多个基层优秀干部典型的通讯,有两个还被县委发红头文件号召全县干部学习。同时,还将先进典型事迹二度创作为报告文学作品,备受高层肯定,被称为“峨嵋岭文学流派”,在全国引起反响。2008年,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将首块“中国报告文学之乡”的牌匾挂在了闻喜县。 田水旺(闻喜县政协原副主席、县老年学会会长、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