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06月03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0]

抗战期间的“驳壳枪之战”

  德国产毛瑟军用手枪进入中国以来,在中国被冠以多种称呼,比如“二十响驳壳枪”“大肚匣子”“大镜面”“自来得”“快慢机”“匣枪”。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子,因此中国人一般把它称为“盒子炮”。
    抗战期间,盒子炮在近距离肉搏战中成为对付日军的利器,如果是20发装弹的盒子炮可以像冲锋枪一样采用全自动射击。
    在1939年12月打响的昆仑关战役中,中国军队的敢死队每个士兵手持两把盒子炮作战,击毙了大批日军,完成了战斗任务。
    由于能在近战中给敌人巨大杀伤,抗战期间国共两党部队的基层军官和士兵,都希望得到一支盒子炮。
    国民党中央军正规军的标准装备是每个步兵连配备12把盒子炮,敌后游击队、侦察兵和特工部队也都配备盒子炮。他们往往会采用奇袭方式作战,用盒子炮全自动射击,在近距离一梭子扫射过去,连续击倒数个日军,然后火速撤离战场,而受袭的日军却不知道子弹是从何处射来的。
    抗战期间,日军为了对抗中国军队的盒子炮,也频繁使用一种被中国老百姓称之为“王八盒子”的仿毛瑟军用手枪。此枪的正式名称为“南部十四式手枪”,研发者为日本军官南部骐次郎。
    至于为什么要附带“王八”两字,一种说法认为:因为南部十四式枪套的翻盖部分很大(为了放置随枪的一些附件,必须做大一些),而且外形是个光滑的圆形,很像王八壳,所以中国老百姓就称枪为“王八盒子”。“王八盒子”登场后,迅速获得了“日本装备中最差武器”的名声,不但缴获该枪的中国士兵、游击队员不愿意用、不敢用,连日本军方也对其抱怨不断。这是因为,该枪射出的子弹初速慢、穿透力非常弱。
    根据抗战老兵的回忆,“王八盒子”有时候连稍硬一些的木板门也无法击穿。
    更有甚者,这款枪在使用中会频繁出现卡壳、撞针折断、弹夹脱落和走火等现象,随时可能给使用者或旁人带来危险。
    由于撞针折断情况出现得过于普遍,早期的“王八盒子”甚至随枪配备了一根备用撞针,成为世界军火工业的笑柄。 据《人民政协报》贾晓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