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05月31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3]
全国“最美家庭”之太原市万柏林区王月英家庭

在“饭来张口”的生活中学会感恩

  成员:王月英、老公、儿子、公公、婆婆 家风:爱与感恩,是一个家庭最美的语言
    5月28日19时许,在太原市万柏林区建筑北巷小学,王月英捋顺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的流程后,疾步走出校园,进入一家水果店买了些时令水果,搭车去看望公婆。
    每周,王月英总要抽空看望公婆,雷打不动。她说:“两位老人让我在看似平淡的家庭生活中感受到别样的幸福,也让我懂得了感恩。”
  “饭来张口”的生活
    1994年,王月英成为人妻。3年后,她怀孕产子,又为人母。为了照料他们母子,居住在古交的公公、婆婆来到身边。
    婆婆总是家中第一个起床的人,为全家人烧火、做饭。产假结束,王月英返校工作。每天早晨,王月英起床洗漱完毕,就会看到餐桌上已摆好热气腾腾的饭菜。
    不仅如此,婆婆还会把早餐送到孩子身边,然后看着孩子一口口吃完。王月英下班时早时晚,可是只要回到家,就能吃到婆婆做好的饭菜。
    孩子上学后,中午回家第一句话就是:“奶奶,我饿了!”这个时候,他奶奶就会赶紧给孩子舀饭。“饭来张口”的幸福时光,王月英母子享受了12年。
  公公成“温暖天使”
  王月英与丈夫住在一个宽敞的农家大院。入冬后,夫妻俩就得烧锅炉取暖。由于工作较忙,他们常常早出晚归。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无法及时为锅炉添煤,经常导致炉火熄灭。为此,他们每晚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劈柴烧火。
    小两口就这样挨过了3个采暖期。从第4个采暖期开始,也就是1997年冬天,王月英夫妇就不再烧锅炉了,这项工作由王月英的公公主动接手。
    采暖期间,公公每天起早贪黑,捅炉子、铲煤灰、添煤、焖火。院里的煤堆,距锅炉房有十几米。公公用小车,将煤一车车运往锅炉房旁边,再一锹一锹铲入煤池当中。公公用辛劳与汗水,让往年并不暖和的家时刻温暖如春。王月英说:“公公从未喊过苦、叫过累。”
  离别才知难舍
    与公婆生活在一起的日子,王月英出门总不带钥匙。每次回家,迎接她的是敞开的院门、窗明几净的房屋。王月英说:“公公是个讲究人,每天早晨总要将门窗的玻璃擦洗一遍。”
    如此温馨的岁月,只持续到2009年9月初。由于两位老人需陪孙女(王月英大伯子之女)读书,不得不与王月英一家离别。婆婆告诉王月英:“我们先走一个星期,过去看看。”
    刚刚离别,王月英夫妻与孩子感觉影响并不大。然而,一开学,他们开始觉得不习惯。
    以往,院落里的房屋总是窗明几净;可现在不是,门窗玻璃已有一层灰尘!
    以往,孩子中午一回家,进门就喊“奶奶,我饿了”;可现在孩子再也吃不到奶奶做好的午餐了……
    原来,老人所给予他们的关爱和温暖,都化在了不经意间。
  泪水里饱含真情
    两位老人离开3天后,心里空荡荡的王月英按捺不住心中的思念,拨通了婆婆的电话:“妈,你们怎么样,什么时候回来?”“想你们”几个字,王月英没好意思说出口。电话那头,婆婆说:“星期五回去,你们好吧?”王月英一听公婆即将回来,擦掉了眼里噙着的泪水,高兴地挂了电话。
    在那周的周五,王月英下班回家,看到院门敞开,就知道公婆回来了。她一边走,一边冲着正在厨房做饭的婆婆喊:“妈,你们回来了?”
    她走进公婆的屋子,看到一个又一个已整理好的包裹,知道两位老人还要走,心里不由得一阵酸楚。
    公婆搬去照顾孙女了,王月英也明白了,虽无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公婆用勤劳与朴实、真诚与善良建立起了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她应该将这份沉甸甸的亲情,变为永不懈怠的尊老之心、敬老之情。
    后来,公婆住到下元,王月英每周总要去看望,尽一份孝心。
  晨报记者梁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