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05月30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1]

张富清的英雄人生

  (上接10版)
  搪瓷缸
    张富清淡泊名利,也珍惜荣誉。几十年里,一只国家慰问的搪瓷缸,被他随身携带,视若珍宝。
    这只搪瓷缸来头可不小。
    1953年,全军抽调优秀指战员抗美援朝,已是连职军官的张富清主动请缨入朝作战。他和几十名战友从新疆出发马不停蹄赶往北京。在北京整装待发之际,《朝鲜停战协定》签署。他们随即被送往文化速成学校学习文化知识。
    几个月后,董必武任总团长的“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赴各地部队开展慰问活动。当时,张富清正在江西南昌防空部队文化速成学校学习。慰问团来到这里,作为上级抽调的优秀军官,他和战友们一人获得一块纪念章,一个搪瓷缸。
    1955年,张富清退役转业。他带着爱人孙玉兰一路向西,来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在他们简单的行李中,就有这只搪瓷缸。
    从来凤县城到三胡区、卯洞公社再到来凤县城,张富清工作的地点一变再变,但是随身携带的物件里,始终有这只搪瓷缸。
    他是如此爱惜这只搪瓷缸。每到一个地方,他都把搪瓷缸摆在触手可及之处。孙玉兰至今记得,有一次搪瓷缸被谁不小心碰着摔到了地上,脾气温和的张富清当场就提醒:“你注意点呢!”
    时间久了,搪瓷缸被磨破,张富清拿牙膏皮补好后继续用。补了又补,实在没法再用,他就拿来装牙膏。如今,搪瓷缸被他小心收藏了起来。
    “他说只有不要命的人才能得到这个缸子……”相濡以沫数十年,孙玉兰十分理解丈夫的心情。
    是的!对于张富清来说,这只搪瓷缸,不仅仅是喝水的杯子,而是装着部队的回忆,装着军人的荣誉。不论是端着喝水,还是闲暇之余看上一眼,这只搪瓷缸都让张富清感受到,战友们仿佛还在身边。
    这只打满补丁的搪瓷缸,一面印着天安门、和平鸽的图案,一面印着“献给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卫祖国保卫和平”“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赠”等几行字。多次修补,一些字已缺失,但每个字张富清都记得清清楚楚。斑驳的颜色,见证了英雄离开战场,归于平凡的岁月。
    “这是全国人民慰问的缸子,是全国人民对我的爱戴,我要一直留着……”张富清说。
    这只搪瓷缸,也是张富清一生艰苦朴素的最好体现。
  88岁,突击队员再冲锋
  “怎么跟他交代呢?”
    自父亲被从手术室推出来,张健全就在担心。
    88岁,高位截肢,尤其对于那样一位利索、昂扬、满是向上劲头的老人。
    麻药过去,张富清醒来:“腿被锯掉了吗?”
    儿女们嗫嚅着不知怎么回答,张富清却自嘲地先开口了:“战争年代腿没掉,和平时期腿却掉了。”“自始至终,真是没见他掉过一滴眼泪。”张健全说。
    术后仅仅一周,张富清就开始尝试着下床。瘦小的身体绷成弓形,一次次地努力,满头满身都是汗。“当时,医院里有一群日本留学生,看到一位年纪这么大的老人,竟然这么快又站了起来,非常感慨。”张健全记得,那天,这群日本留学生还特意跟父亲合了影。
    出院回家后,儿女们推来了轮椅,张富清却坚持要自己练习走路,并立即开始旷日持久的锻炼:先是沿着床边走,后来渐渐能走到家里客厅,就在客厅过道来回练习。
    一步,一步……张富清紧紧抓着助行器,慢慢地、慢慢地向前挪动。他特意紧贴着墙边走——这样即使摔倒,也是蹭着墙倒下,“脑壳不落地”。
    摔倒了,他一声不吭,自己默默挣扎着起身,努力好久才站起来。摔得次数多了,胳膊蹭出了血,客厅那面墙上,至今还有隐隐血迹。
    渐渐地,他能一个人走到阳台,再后来,能在楼下院子里转圈,一年之后,他已经可以独自上楼下楼、上街买菜。在家里戴假肢不方便,他就在助行器上绑了一条木板,把残肢架在上面,打扫卫生、切菜炒菜……
    张健全曾悄悄把自己的左腿绑住,用一条腿模仿父亲日常生活最基本的活动:独自上厕所。“太困难了!一趟下来满身都是汗,一不留神就摔倒了。”张健全连连摇头,“我这才真正明白为什么父亲下一趟楼、收拾下厨房,整个后背就都湿透了。”
    一直以来,儿女们都以为老人这样坚持,只是性格好强,直到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张富清才说出真实的原因:“我每天坐在轮椅上,就要给国家找麻烦,给家人添负担。我不能影响下一代的工作,拖累他们照顾我。我要发扬突击队员的精神,我能做的事,我愿意做。”
    从战争年代起,张富清所在连就是突击连,他自己就是突击组长。在张富清的意识里,“突击队员精神”,就是用顽强意志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自己是一名党员,因此,无论什么时候,奉献都要大于索取。
    自己是一名突击队员,因此,无论什么困难,都能够战胜克服。
    88岁,这位突击队员再次冲锋,并且再次取得了胜利。
  新华社记者谭元斌张汨汨/文程敏/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