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04月24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4]

廉价“救命药”硝酸甘油大面积涨价、断货

  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药品生产厂家数量少等因素,致使以前只有6元钱100片的国产硝酸甘油“小棕瓶”,现在在电商平台上涨到了69元一瓶。价格从6分钱一片飙升到6毛9分钱一片。
    记者走访多家药店和公立医院后发现,在公立医院,药房只有99.5元25片的进口硝酸甘油提供给患者,相当于每片3.98元。而线下药店,硝酸甘油身影更是难觅。其中只有一家药店有盒装硝酸甘油,85.7元15片,相当于每片5.7元。从6分钱一片涨到5.7元一片,硝酸甘油涨幅高达94倍。原来人们熟悉的廉价救命药,现在出现大面积涨价、断货。
    调查一:药店硝酸甘油已断货
    记者以购药者随机走访了北京四家药店。在百康药房,药店店员称,硝酸甘油已经断货好久了,什么时候来货不知道,“这得看厂家什么时候给我们送货,”这位店员称,“如果来了肯定会涨价,国产的,原来卖十几元,新价格应该是四十几元吧。”
    在永安堂大药房,听说有顾客要买硝酸甘油,售货员回答说:“只有喷的。”随后她从货架最下方拿出一个药盒,上面写着“硝酸甘油气雾剂”,使用方法是“发病时将药水喷到舌下处”。记者追问有没有最普通的硝酸甘油片剂,售货员一脸无奈地说:“没有。”
    在医保全新大药房处方药柜台倒是有货,但价格奇贵。药师从货架上拿来一盒装国产硝酸甘油,规格为0.5mg*15片,零售价格为85.7元,相当于每片5.7元。
    在京芝堂大药房,无论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片剂的还是喷雾的硝酸甘油均无货。
    调查二:医院只有进口硝酸甘油
    在公立二级医院——北京市第六医院心内科,门诊医生何大夫给一位中年患者开了“硝酸甘油舌下片”的处方,药品规格是0.6*25片/瓶。这位男患者看了一下处方上药品金额为99.50元一瓶,感觉有点贵。他连忙问何大夫,怎么这么贵呢?何大夫回答:“这是进口药,辉瑞产的。”患者又追问:“有国产的吗?”何大夫摇摇头回答:“没有。”
    在公立三甲医院——北京医院综合科,患者朱大妈也只能开到近100元一瓶的进口硝酸甘油,吃药负担一下子就加重了。不过朱大妈看上去却一脸淡定:“还好我能医保报销。”然而在取药的时候发生一个“小意外”,药剂师手举小棕瓶说:“我们这个硝酸甘油今年8月份到期了,您还要吗?”朱大妈稍稍犹豫了一下便果断地说:“要!听说现在硝酸甘油可不好买呢。”
    在电商平台上,可以查询到很多厂家生产的硝酸甘油“小棕瓶”。但问题是,同样是国产药、同样的规格,价格却相差很大。
  分析:
  “救命药”缘何价格暴涨、断货?
    对于硝酸甘油涨价、断货的原因,有业内人士分析,主要是由于原料药价格上涨、原料药生产厂家数量减少。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和反垄断局方面的信息显示,我国的成品药有1500种原料药,其中50种原料药只有1家企业取得审批资格可以生产,44种原料药只有两家企业可以生产,40种原料药只有3家企业可以生产。再考虑污染压力大、盈利空间小的情况,真正生产原料药的厂家数量可能更少。从而导致原料药供不应求的局面。
    随着原料药涨价更多药品出现短缺情况,大多数是临床上已经形成固定用药习惯的普药。一医院药品库房负责人介绍,如治疗脑瘤的卡莫司汀注射液、治疗多种肿瘤疾病的注射用尼莫司汀等,出现了由于原材料问题供应不足导致的紧缺情况,治疗乳腺癌的注射用氟尿嘧啶涨价,从原来的几毛钱涨到了几十块钱。这些临床低价药、常用药短缺后,如无代替药则会影响临床医疗质量和救治水平,甚至可能导致患者因此错过最佳抢救期、治疗期。
  建议:
  提高原料药集约化生产水平
    医药业内人士认为,在目前短缺药品定点生产、国家和省两级储备的基础上,医院结合实际情况,并按照临床使用趋势预判,订购一定时间内所需的易短缺药品。同时,为避免药品原料涨价或产量不足造成药品短缺,建议对短缺药品的原料生产制定一些引导政策,以保证短缺药原料的来源稳定。
    医药企业管理专家建议应持续强化环保安全监管,倒逼原料药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原料药集约化生产水平,促使企业在调整产品结构、采用先进技术的过程中走上“近零排放”和绿色生产的轨道。
  治理:
  厂家垄断价格被罚1283万元
    2018年12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开出了反垄断法实施10年来原料药领域反垄断案件的最大一笔罚单:对三家冰醋酸原料药生产企业作出行政处罚,没收违法所得及罚款共计1283.38万元。冰醋酸作为原料药,主要用于血液透析浓缩液的生产。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反垄断局滥用行为调查处处长刘健也公开表示,原料药领域垄断行为时有发生,损害患者和医药生产企业合法权益,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监管部门将持续加强原料药领域反垄断执法。 据《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