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04月22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9]

三位书迷分享读书心得

  明天是世界读书日,满城书香飘的氛围又将浓烈起来。
    不久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2018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成年国民的综合阅读率保持增长势头,人均纸质书阅读量4.67本,但未成年人阅读量下降较明显。报告披露,国民近年来的数字化阅读上升态势猛烈,成年数字化阅读接触者中,81.7%是18—49周岁人群。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人群分布特征来看,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18—29周岁人群占32.8%,30—39周岁人群占25.4%,40—49周岁人群占23.5%,50—59周岁人群占13.0%。
    可以看出,大部分老年人更倾向于读书、读报,而不是从手机、电脑上获取信息。在2019年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生活晨报记者采访了3位爱读书的老年人,他们有个共同身份——山西省图书馆(简称省图)志愿者,一起来看看他们的读书故事。
  
  记录优雅的环境和读书状态
    71岁的聂行明之所以成为省图的志愿者,是因为他经常去那里阅读与摄影相关的书籍,并在那里练习摄影,久而久之就喜欢上了那种氛围。当志愿者期间,他最常做的工作就是帮助管理图书、拍活动照片。
    聂行明说,在读书的环境中,他能找到“温馨”的感觉。刚开始,因为找不到书而犯愁时,总有热心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帮忙,成为志愿者后,帮助“初来乍到”的读者找到自己需要的书籍,是他必做的事情。
    聂行明说,去图书馆的初衷是学摄影,因此每次去都会带上相机,以便当场实验。后来他发现,拍摄人们读书时的状态也是一个不错的主题。于是,每次读书读累了,就拿上相机去各个阅览室“偷拍”。积累到一定量后,他开始投稿,一些网站、杂志选用了他的照片,很多朋友都说他选的主题好。摄影技术越来越精,聂行明归功于图书馆。
    关于志愿服务,聂行明认为应该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尽可能多地服务读者,另一部分是记录优雅的读书环境和读者们认真学习的状态,以此吸引更多人走进图书馆,爱上读书。
  
  书中的风筝和实践中的风筝
    成为志愿者后,田兆云在图书馆待的时间更多了。通过阅读,田兆云交到了不少喜欢传统文化的朋友。省图就是他们交流的“大本营”。
    志愿者的日常服务工作,田兆云都能圆满完成。其余时间,他会和朋友们组织小型“沙龙”,讨论传统文化话题,分享最近的读书心得。
    在他看来,这很必要。跟别人交流知识前,自己需要先理解透彻。有了“消化”的过程,知识储备更扎实。
    有一段时间,田兆云对风筝文化特别感兴趣,但市面上相关书籍太少,网上的介绍又太笼统,他就在省图找到一本介绍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书,从中找到了做风筝的工序,照着做了一个风筝。
    拿着自己做的“传统手工艺风筝”,田兆云很是骄傲。在放风筝的过程中,他又结识了很多风筝爱好者。他说:“通过这次做风筝,我对读书有了新认识,可以完善爱好,填补知识空白,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交到新朋友。另外,探寻未知,也是读书最吸引人的地方。”
  
  给外孙制定读书计划
    62岁的贾建国可能是志愿者中最“专业”的一位。他是教师,退休前曾在校图书室担任管理员。
    担任志愿者后,贾建国经常带8岁的外孙去图书馆,挑喜欢的书,找个角落坐下认真读。
    贾建国说,家里的藏书也不少,但外孙经常被动画片、手机游戏吸引,根本静不下心来,而图书馆读书氛围更浓。
    起初,外孙根本坐不住,要出去玩,贾建国也不哄他,料定他不敢独自离开,也不会大声喧哗,就让他自己在图书馆转悠,贾建国则十分淡然地读着书。百般无聊之下,外孙终于模仿起贾建国的样子,拿书读了起来。“逼着读书,根本培养不出孩子的兴趣。只有让孩子有样学样,让他自己发现读书的乐趣,才能爱上读书。”贾建国说。
    后来,贾建国给外孙制定了一个读书计划:“第一步,要掌握常识,包括医院的挂号流程、灭火器的使用方法;第二步,要学到知识,作为考大学的资本,越多越好;第三步,是增进学识,用来修身养性,在面对困难时,能找到解决途径。”
    贾建国说:“我希望我的读书习惯能影响下一代。” 晨报记者贾振铎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