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04月03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5]

遗体火化率稳定在50%左右

  2018年9月,国家民政部公布《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提出把明确政府职责、完善基本殡葬公共服务、强化公益导向作为修订重点。这是该条例施行20余年来首次大幅修改。每一次殡葬改革都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殡葬改革拉开序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丧葬尤为看重,从入土为安等词汇中可见一斑。土葬,在殡葬改革之前是中国最常见的殡葬方式之一。大到王侯将相规模宏大的陵墓,小到平头百姓占地寥寥的坟墓,都是土葬的具体表现。
    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推行火葬。其原因主要有四点:破除迷信,反对封建;节约丧葬成本;保护耕地,增加耕地面积;防止瘟疫。
    1956年4月27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151名高级官员联合签名,以个人的名义倡导火葬。我国殡葬改革的序幕从此拉开。
    随着中国人口的大幅增长,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越发稀缺,平坟还田、平坟复耕逐渐成为殡葬改革的主要原因。
    2016年2月,民政部等9部委出台《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这成为我国首个推行绿色殡葬的专门文件。2018年3月,民政部等16部门又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土葬到火葬,从火葬到生态葬,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息。
  开始全面推行
    我国殡葬改革的最关键问题在于“土葬”转“火葬”。
    殡葬改革不仅仅是政策的调整,更牵扯到风俗习惯、文化观念方面。所以,虽然有了国家领导人的带头示范,但受根深蒂固的传统土葬习俗的影响,火葬在部分地方仍然难以推行,甚至引起了一些争议很大的事件,例如“强行起棺”“强制砸棺”“骨灰棺葬”等。
    为此,国家几度调整关于殡葬改革的政策:
    1985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首次规定了在“人口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推行火葬,并对不遵守该规定的国家职工实行处分。
    1997年7月,国务院发布《殡葬管理条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火葬。该条例规定:在公墓和农村的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埋葬遗体、建造坟墓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强制执行。
    2012年11月,《殡葬管理条例》中民政部门有权对拒不改正违法土葬、建造坟墓行为强制执行的条款被删除。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加上各地民政部门积极宣传殡葬新风尚,普及“厚养薄葬”观念,积极探索百姓能接受的节地生态墓葬方式,并配以一定的奖补措施,人们的文化观念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火化殡葬,全国火化率大幅提升。
  50%左右的火化率
    近年来火化遗体数一直在上升,但火化率基本在一定区间内波动。
    截至2017年底,根据民政部年度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当年火化率48.9%,比上年增加0.6个百分点。梳理1986年至2017年数据发现,1986年至2000年全国火化率有一个较快的上升过程;2001年至2017年,火化率基本在50%(±3%)浮动,趋势变化不明显。
    根据研究论文引述《民政统计历史资料汇编》数据:1979年我国分别有火葬场、殡葬从业人员、殡葬专用车辆 1608个、17753人、2132辆,年火化遗体102万具。
    到2017年底,全国共有殡葬服务机构4132个,其中殡仪馆1760个,殡葬管理机构952个,民政部门管理的公墓1420个。殡葬服务机构职工8.1万人,其中殡仪馆职工4.7万人。火化炉6361台,年火化遗体482.0万具。
    在传统“土葬”和革新“火葬”的拉锯之间,殡葬服务已慢慢发展起来。2018年9月公布的《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就剑指墓位价格贵、殡葬商品和服务价格虚高等,首提殡葬公共服务,进一步适应目前的殡葬需求。
  殡葬改革各地差异
    推行“火葬”葬式并不是“一刀切”,《殡葬管理条例》规定,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地划定火葬区和土葬区,凡人口稠密、交通方便的地区,均划为火葬区;交通不便的地区暂划为土葬区。各地也因地制宜地先后制定了本地的殡葬管理办法。全国31个省份的殡葬管理办法在基本原则上,和全国的《殡葬管理条例》有很大的相似处,但也存在具体措施上的差异。此外,不管是国家还是地方的条文都规定,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
    根据民政部公布的2017年各地火化遗体数和各地统计公报公布的2017年地区死亡人口数,可以看到一个趋势,即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火化遗体数与死亡人口数的比值越大。
    据《民主与法制时报》光明网、新京报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