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03月25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7]
人大代表建议“构建现代型熟人社会”

认识“对门”只需顺口一问

  楼上邻居常在半夜大声放音乐,你却担心对方是暴力狂而不敢敲门沟通;隔壁常有陌生人进出,你却因平时和邻居很少交流而不去询问陌生人的身份;邻里间因一点小事发生纠纷,却没人愿意“退一步海阔天空”……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关注到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加速转变进程中种种尴尬现实的全国人大代表厉莉,提出了一份“增强邻里间了解与理解,构建现代型熟人社会”的建议。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莫过对门”,相比忙于工作的年轻人,住在商品楼里的老人,相互倾诉陪伴的欲望并未因防盗门、水泥墙而阻隔。或是同带孙辈,或是病情相似,或是一份单纯的热情……与同楼、对门邻居相知结缘的同时,老人彼此间也获得了充实和慰藉。
  病友互助:一套康复用具,三家温情传递
    蒜蓉粉丝蒸海蛎子、酱焖偏口鱼、清蒸鲍鱼……最近几天,壮壮奶奶变着花样给壮壮做各种海鲜美味,所用的这些食材都是邻居萍萍奶奶送来的。“他们春节回了烟台老家,回来的时候特意给我带的,特别新鲜,质量真是比我们平时买的强!”
    虽然住在同一栋楼,壮壮奶奶和萍萍奶奶此前并没有太多接触,只是点头之交。去年秋天,萍萍奶奶想做膝关节置换手术,她从小区其他老人那儿听说了壮壮奶奶刚做过这个手术,在楼下等了好几天,终于“偶遇”了下楼锻炼的壮壮奶奶。
    哪个医院做的手术,哪个医生做得好,提前都得做什么准备,术后怎么恢复……所有萍萍奶奶关心的问题,壮壮奶奶都耐心给出了解答,还详细介绍了自己手术前后的各种心得,并且留下了家里的电话,请她有问题的时候随时沟通。
    令萍萍奶奶感动的是,第二天,壮壮奶奶又拿着通讯录敲开她的家门,把给自己动手术的医生的办公电话、出诊时间都告诉了她。还特意送来自己用过的行走助力器、四爪拐杖。“说是方便我手术后一个月用,等康复了就用不上了。到时候也不用还给她,看看周围邻居、朋友谁有需要的,再借出去就行。”萍萍奶奶笑言,这套康复用具是小区里另一位大姐送壮壮奶奶的,“传到我这儿都是第三家了!”
    为了做更充分的准备,壮壮奶奶还带着萍萍奶奶一起,到那位送她们康复用具的大姐家里“取经”。萍萍奶奶术后回家,两位“前辈病友”一起去她家探望,给她“加油打气”。萍萍奶奶身体痊愈后,三位老人常约着一起遛弯儿,有什么好吃的、好用的,也会互相惦记着。老人们就这样“结缘”于病情交流,一来一往中,情谊持续“升温”。
  热心邀约:带动内向同伴,共拓活动半径
    “正月十五走百病,今天我得约上大姐出去逛逛。”今年的元宵节,一大早肖萍就见母亲整理起水壶、拎包等“装备”。一番收拾后,母亲直接去敲对面住户的房门,不多时出来一位老太太,二人亲密地挽着胳膊走了。
    母亲口里的“大姐”,其实就是比她大两岁的邻居。五年前,邻居和她老伴儿搬到肖萍家对门。“我们这层一共10户,大家都知道有新邻居搬进来了,但谁都不好意思先开口,碰到最多就是笑笑。”肖萍回忆,直到有一天,母亲回来后说了句,“明天我打算和对门邻居出去转转。”
    肖萍好奇地追问,母亲告诉她,刚才自己和对门邻居,以及一位住其他楼层的老太太一起坐电梯。那位老太太兴高采烈地说,今天有人陪她出去逛街了,觉得特别好。对门邻居叹了口气,满是羡慕地感慨,有人陪着真好啊!母亲没忍住,接口道,“你要是想,没事咱俩也可以逛街去呀!”
    母亲是个热心肠,果然第二天就约上邻居出门了。从那以后,一起去物美价廉的市场“淘”服装、去新开业的超市“捡”实惠……找各种主题约出门,成了两位老人的日常。不出门的日子,她们也常聚在一起切磋厨艺,谁做了什么好吃的,都免不了给对方送去一份。谁给了母亲一件衣服,她穿着有点瘦,或者觉得更适合邻居大姐的气质,就会送给她。
    在肖萍看来,母亲的“主动靠近”为邻居带来很多快乐。“对门阿姨比较内向,不太与其他人来往。不像母亲在小区住得久了,已经交了不少朋友。从她平时的神态和表达来看,母亲对她来说是很重要的。”
    和“大姐”在一起,肖萍的母亲也颇受裨益。“大姐”智能手机玩得溜,去哪儿都可以用地图导航。兴致来了,两位老人会背上吃的喝的,辗转几趟公交去十三陵、南海子公园等郊游一番。回来还兴高采烈地把照片制成音乐相册,活动半径的拓展让她们成就感十足。
  集中带娃:老人节省精力,孩子互成发小
    “今天天气不太好,收拾完了就带孩子过来玩吧。”上午九点半,刘玉芬刚给小孙女喂完早饭,正望着有些阴沉的天色犹豫,便收到了叮当姥姥发来的微信。
    她心里涌过一阵暖流,手脚麻利地装了些孩子们爱吃的零食,简单回复了一句“好的”,领着小孙女进电梯向上坐了7层楼,叮当姥姥早已在门口笑盈盈地迎接她们了。
    看着孙女和小妹妹叮当迅速开始在游戏垫上玩汽车、搭积木,刘玉芬也和叮当姥姥愉快而放松地闲聊起来。听说叮当姥姥最近睡眠不太好,刘玉芬建议她去宣武医院挂号看看,还介绍了几种自己以前吃过的药……
    对刘玉芬而言,与叮当姥姥的结识颇有些“巧合”的意味。2017年秋天,她抱着四个多月的小孙女在附近小花园晒太阳,一位老人推来一辆婴儿车坐在她身边,躺在车里的孩子看上去非常小。刘玉芬好奇地问了问,得知婴儿叮当刚刚满月。“新手”叮当姥姥问了她不少婴儿护理问题,两人聊得很投缘。
    临近中午,两位老人准备回家,没想到不但方向一致,还进了同一个单元门!上下只差几层。“那我有啥事儿就随时来问你了!”临别时,叮当姥姥爽朗的一句话,让刘玉芬突然就有了些期待。
    此前,因为儿子儿媳工作非常忙,老伴儿又在云南没有来京,刘玉芬每天守着孙女,不但繁累还没人能说说话。而叮当家是老两口一起带孩子,平时还算忙得开,户型也更大。叮当姥姥时常邀请刘玉芬来家里“集中带娃”,有了聊天和互相照应的伙伴,她觉得自己终于能“喘口气儿”了。
    对于叮当姥姥一家,刘玉芬心里很是感激,常将孙女穿小的衣服、玩过的玩具送给叮当,孙女爱吃的零食也不忘给叮当买上一份。看着两个孩子从一起“躺在床上”到一起“在地上爬”,更让老人颇为欣慰。“让她们互相有个伴,以后还能一起上幼儿园,这不就是发小嘛!”
  担心添麻烦?这种想法没必要
    北京城市学院公共管理学部副教授苗艳梅,长期关注老人心理问题。在她看来,积极的人际交往对退休在家的老人很有裨益。“未必非得是生活上的帮助,更是情绪的释放渠道。比如‘吐槽’一下生活的不如意,抱怨一下家长里短。然后老伙伴们互相‘附和’一番,再劝解劝解,说完也就过去了。否则闷在心里无人倾诉,小事也会积累成大事。”
    而因性格差异,老人交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苗艳梅表示,有的老人本身比较活跃,随便聊聊天都能交到朋友。有的上了年纪,反倒像小孩一样。“之前我们调查就发现一位老人,因为朋友出去旅游回来没给他带礼物,就特别生气,觉得人家看不起他。”还有的老人由于特殊经历,会封闭自己。“一位老太太,她丈夫很早就去世了。她不想听别人说‘你一个人带孩子真辛苦’什么的,渐渐就不和人交往了。”
    此外,苗艳梅发现,上了岁数的老人尤其容易产生“担心给别人添麻烦”的想法。“觉得自己腿脚不太灵便,耳朵有点背,别人可能就不愿意和自己交往了。我们有一次问一位阿姨,最近怎么不和谁谁一起去买菜了?她就说自己走路太慢了,总让别人等,觉得不好意思。”
    苗艳梅认为,老人有类似顾虑可以理解,但不必太过在意。“老人一起结伴买菜,在楼下晒太阳聊天等等,本意就是打发时间,不像年轻人上班,赶着要完成一项任务。所以没必要做太多‘心理假设’,自己就把自己隔离了。”对于想要结识朋友的老人,可以抓住各种机会。“比如一起用健身器材锻炼的时候就顺口问一句,‘你们住在哪栋楼啊’‘咱们住得很近可以一起做什么什么’。不要只是站在阳台上看,不下去跟人接触。” 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