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03月18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0]
电视剧《老中医》以江苏常州“孟河医派”的真实历史为素材

百余户的村庄里有十几家中药铺

  近日,电视剧《老中医》在央视热播,剧情跌宕起伏,演员精彩演绎,剧中还涉及不少中医知识,观众们纷纷点赞。
    该剧以江苏常州“孟河医派”的真实历史为素材创作拍摄,以1927年至1946年间的上海为背景,由七个医案贯穿,讲述“孟河医派”传人、陈宝国饰演的男主人公翁泉海闯荡上海滩,致力于中医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孟河医派”。
  孙中山曾授予“博施济众”金匾
    电视剧《老中医》里由陈宝国饰演的“翁泉海”是以丁甘仁为原型的。
    1866年2月8日,丁甘仁出生于孟河镇,开中医学术界伤寒、温病统一论之先河。
    丁甘仁先是师从马仲清及其兄丁松溪,后又师从马培之。他刻苦学习,对马氏内外两科之长(包括喉科)能兼收并蓄,尽得其真传。学成之后,初行医于孟河及苏州,后至沪上,名震大江南北。
    丁甘仁乐善好施,对病者不论贫富,一视同仁,尤其对劳苦大众,常免收诊金,甚至赠送药物。
    1917年,丁甘仁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两年后又创办女子中医专门学校,培养中医人才,成绩卓著。他平时教导认真,授徒严格,深获学生与病人的尊敬和爱戴。当年,孙中山先生曾以大总统的名义授予其“博施济众”金字匾额,悬于上海旧白克路人和里诊所大厅,以示表扬。
  清末孟河名医云集学术思想逐渐形成
  “孟河医派真正成名,是在18世纪中叶。”常州市中医药学会李夏亭介绍,到了清代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孟河名医云集,业务兴盛,经验成熟,学术思想逐渐形成,并以费、马、巢、丁四大医家为代表。
    江苏常州的孟河,是长江边的一个小渔村,南接京杭大运河,北抵长江,是连接南北的通江河道,古时水路非常发达。
    孟河医学缘起要追溯到明朝正德年间,大臣费尚有弃官从医,定居孟河,开启了孟河费氏的医学事业。费尚有穷究医理,久之便以医术闻名于世,并代有传人。略晚于费氏,马氏、巢氏也已有人从医。加上孟河当地颇为有名的法氏、沙氏等较有影响的医家,“孟河医派”开始逐渐形成。
  百余户的小村庄中药铺就有十几家
    中医学界流传有一句话:“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孟河当地中医盛行时,百余户的小村庄,仅中药铺就有十几家。旧时的常州、武进等府县志均有“小小孟河镇江船如织,求医者络绎不绝”“摇橹之声连绵数十里”等记载。咸丰时期,孟河医名大振,远近求医者慕名而至,门前时常舟楫相接,以医药业发达而成为一个繁盛地区。赴孟河求医者中,除了普通百姓,还有道光皇帝、慈禧太后等皇族。
    清朝末年,由于战乱,孟河地方经济相对疲软,加上孟河从医者日益增多等原因,许多名医纷纷迁往无锡、苏州、上海等地,并掀起了一股孟河医学的“东渐之风”。
    “孟河医派”至今依然活跃。《中国医学史》里列出的12位近代中国著名医家里,5位来自“孟河医派”;2009年首次评选的30位中国国医大师里,“孟河医派”就有6位。
    孟河名医们在长期的行医生涯中,不持门户之见,互敬互学。同时,孟河医派坚守“以和缓为宗”的学术思想,临床效果明显,治疗方法多样,完全依据病情的需要和变化灵活运用。
  费伯雄曾为道光皇帝治疗失音症效果显著
    四大医家中,费家最具代表性的大家是费伯雄和费绳甫祖孙两人。费伯雄以擅长治疗虚劳驰誉江南,平淡中出神奇,盛名于晚清,是孟河医派的奠基人。
    1865年,费伯雄完成了《医方论》,对清代汪昂所著《医方集解》中若干方剂的弊病作了批评。道光年间,费伯雄曾两度应召入宫,先后治疗皇太后的肺痈和道光皇帝的失音症,均取得显著效果。费伯雄由此获道光赐匾额和联幅,被称道“是活国手”。
    咸丰年间,向荣率兵攻打洪秀全、李秀成所在的南京城,向因年事已高加上多年劳累,“阵前呕血频频不起”。同僚张国梁强请费伯雄前来治疗,费投药数剂,向即可起床。
    事后,费伯雄悄悄地告诉张国梁,因军情紧急,向荣的病数月后可能复发,而届时“我亦无能为力”,此事后来果然应验。
  进京为慈禧看病马培之名声大振
  “马家的马培之(字文植),则因进京为慈禧太后看病而名声大振。”李夏亭介绍,马家原以疡科出名,到马培之的时候影响最大,以外科见长,而以内科出名。1883年,马培之迁往苏州,在住所和沭泰山堂药店坐诊,因声名显赫,坐诊处门庭若市,居住之处,被称为马医科巷。
    巢家则是巢崇山和巢渭芳最有代表性。巢崇山在上海行医50余年,学验两富,擅长内外两科。而巢渭芳系马培之学生,对于内科更为精通,他一生留居孟河,名重乡里。
    丁家医学造诣最深的,则是丁甘仁,他兼蓄马氏内外喉三科之长,为当时上海一大名医。为培养后继人才,他创办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开创了中国近代中医教育的先河。
  据《厦门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