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02月12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2]
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割舍不掉的情怀

年俗之乐:一场有仪式感的盛宴

  年是中华文化的浓缩,年俗中有百姓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也有人们割舍不掉的情怀。色彩、声音、情感在这场盛宴中完美交融,祭奠祖先、除旧迎新、庆喜纳福等民俗又将“春节”这一古老的节日,在时间的交往更替中得到继承和弘扬,一场有仪式感的盛宴正在进行。
  火树银花满是景
    桨声、灯影、欢声笑语已将金陵烟雨中的秦淮河装饰一新,荷花灯、猪年生肖灯、龙形灯……让人目不暇接。
    俗语云:“过年不到夫子庙,等于没过年;到夫子庙不买灯,等于没过好年。”春节期间家人团聚,到秦淮河夫子庙买灯、观灯、赏景,已成为大多数南京人的习俗和浓浓的乡土情结。
    正月初一一大早,秦淮灯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贺双生与妻子早早地赶到夫子庙西广场东牌楼的摊位前忙活起来。每年,他们的花灯创意满满又不失传统韵味,颇受欢迎。
    传统纸扎荷花灯要经历62道工序,包括扎、糊、裱、涂、染等。从最简单的原材料开始,经手艺人的精心制作,一瓣一瓣地慢慢生出形状,染上颜色,最终成为一盏漂亮的手提灯。“灯彩越来越多样,日子越来越红火”是老灯彩艺人陆有文的真切感受。对于年过古稀的传承人陆有文来说,做灯彩与其说是一门手艺,不如说是一种情结。伴着秦淮灯会,陆有文已经一年不落地走过了33个年头。
    陆有文指着一款龙形花灯告诉记者,他做的这条龙是正在腾飞的中华龙。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代表着中国70年的发展,老百姓生活大大改善,越过越红火。
  姹紫嫣红都是春
    在“花城”广州,“逛花街”是重要的过年习俗。金桔象征“大吉大利”,百合寓意“百年好合”,黄金果则代表“五代同堂”……
    83岁的退休干部蒋克昌一直工作生活在广州,他见证了广州60多年间春节花市的变迁。
    蒋克昌回忆道,“20世纪50年代,那时候新品种没有现在多,家家户户必备的是一盆水仙。那时价格便宜,人们赶在年前买上一盆放在家里,图个‘花开富贵’的意头。”
    在花艺师胡媚的眼里,近年来,人们对高质量、更富有设计感的花卉产品的需求正在逐步提升。“我们通过对花卉材料的运用,结合传统节日元素,提升春节的年味,高品质的花卉销售量年年增加。”胡媚说。
    鲜花是一种礼物,更是一种陪伴,“逛花街”已成为重要的年俗。
  热热闹闹尽是乐
    西北的甘肃庆阳,过年最有乡土味、最受欢迎的年俗活动当属“耍社火”。依照风俗,社火从正月初一开始,一直要闹过元宵节。
    72岁的“社火头”左克强,打起鼓来腰板硬朗,在他的带领下,人们敲起手中的锣鼓乐器,踩着鼓点,女人们扭起秧歌,手里的扇子翩翩起舞。男人们摆起阵势,一会儿舞龙,一会儿耍枪弄棒。欢声、笑声、掌声、喝彩声附和着锣鼓声,回响在辽阔的西北大地上。
  寻根觅祖总是情
    大年初一,来自河南省博爱县的张庆一家来到山西洪洞大槐树,“家谱记载,祖先于公元1368年从洪洞迁往怀庆府,后来又辗转迁移多次,到我这一代已经是第31代了,今年,我们也来祖地看看。”张庆说。
    选择在春节期间来到大槐树,一方面为了寻根,吸引张庆一家的还有大槐树浓浓的年俗年味,“一进大门‘县太爷’就领着一班衙役奏起了迎亲锣鼓,看完《大槐树移民》实景演出后再看看《祭祀》《魁星点斗》等演出,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张庆说。
    过年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但是无论怎样变迁,这场合家团圆、辞旧迎新的盛宴,永远不变的是浓浓年味儿。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