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02月12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4]
我和我的祖国·春节记忆

馒头煎饼到礼盒礼轻情浓走亲戚

  过年走亲戚,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也是很多人儿时美好的记忆。从过去的步行到坐牛马车,再到如今自驾小轿车;从自制面食到顺路买糕点,再到增加饮料酒水,从礼品不超过三样到品种越来越多样,走亲戚的方式和所带的礼品,折射出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20世纪50、60年代]
  赶着牛车天不亮就出发从榆次到太原要走一天
    “过了初一,初二开始就可以代表母亲去姥姥、姥爷家串门了。”69岁的孙保华记得,小时候一到大年初二他就领着弟弟、妹妹,三个人步行去姥姥家,顺便看望舅舅。“天不亮就走上了,带上几块豆腐干、几根麻花、几块桃酥,礼物不会超过三样,因为当时物资匮乏。”孙保华说,“往往要走一天,虽然疲累,但对我们来说可以走亲戚就是最幸福的事儿。”
    临汾市永和县72岁的李梅林说,小时候大家的生活水平都不太高,物资也有限,走亲戚时准备的礼品大多是自己做的,比如一篮子馒头或者油饼。这两样东西在以粗粮为主食的年代算是好礼品。如果家庭条件还可以,走亲戚时会买一包点心做礼品,这种点心在当时卖八毛钱一包,白糖馅的,现在已经没有了。
    86岁的山西大学教授田禹疏回忆道:“小时候全家人住在山右巷,每年春节都要去亲戚家拜年,拜年时总要到老字号‘资诚号’或者‘大兴号’买些点心。印象中,这些老字号初一到初五都关门休息,所以年前就要提前买好。”
    王治安生于20世纪40年代。他说,小时候农村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牛车和马车。按照现在的流行话来说,“那个时候车马很慢”。“就连马车都不多,因为当时马和骡子都比较贵,价钱是牛的三四倍。”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家里有一辆牛车,走亲戚从天不亮就出发,从榆次的家里出发到达太原的亲戚家就已经是晚上了,“足足要走一天”。虽然疲累,但是对于不常见面的亲戚而言,再累也值得。带的礼物也很简单,就是拿纸包着拿纸绳拴着的糕点,但承载的亲情却是满满的。
    春节,本是亲人间传递思念、团圆相聚的日子。然而,在65岁的赵忠秀记忆里,小时候从未与父母在春节期间看望过姥姥姥爷。她坦言,走亲戚总不能两手空空,可那个时候别说买礼品,“就连馒头也带不起”。她就和父母在家过年,不敢看望所有的亲戚。
    那会过年,拜年不用手机,更不是只发一条冷冰冰的短信或微信,而是跟着父母到亲戚家挨家挨户拜年。66岁的太原市民庞爱民说:“每年腊月二十七八,父母就会带着我去供销社排队买礼品。”那会儿的礼品就是点心。父母按户买的时候,他总会央求多买两块,以解嘴馋。父母一般都会满足他,回家后放在篮子里,吊到房顶上,以防还没过年就被孩子们偷吃光了。“20世纪60年代,玉米面非常缺乏。家里如果有点玉米面,一直要放到春节前。”在56岁的毛红勇的儿时记忆中,父母一直将玉米面视为“宝贝”。临近春节,母亲将玉米面倒入一个大盆中,然后用开水拌成糊状,发酵。发酵后,母亲边往玉米糊中放碱面,边用勺子搅拌,直到玉米糊由酸变甜为止。与此同时,父亲已在火上架好了鏊子。母亲待鏊子发烫,先抹油,再一勺一勺倒上玉米糊,一个个金黄色的玉米煎饼就出炉了。春节期间,他们一家就带着玉米煎饼去走亲戚。
    [20世纪80、90年代]
  礼品品种逐渐丰富餐桌上越来越丰盛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物资丰富了,人们手里有了一些钱。39岁的罗毅说,小时候很期待过年,春节前,父亲骑上自行车去解放百货大楼对面的食品商场,购买草子糕、江米条、桃酥、老婆饼等年货。那时,水果品种虽不多,但人们可以买到芦柑、香蕉等南方水果。草子糕、江米条、桃酥等点心,是罗毅父母送给亲友的礼物,后来又慢慢增加了牛奶、饮料等。“不过那会儿也没有现在那么富裕,亲戚们都是把年货左手拿进右手送出。”罗毅说。
    临汾市洪洞县57岁的史虎子说,小时候家家户户的生活质量都不高,走亲戚时带的礼品都是“稀缺”品。比如每年去邻村姑姑家拜年,史虎子都会带一些自己都舍不得吃的炸油饼和炸糕,这是他认为最好的礼品。同样,姑姑作为回报,会在史虎子去的时候包20多个饺子给他吃——这也是史虎子姑姑家最好的东西。
    37岁的康敏小时候爱走亲戚,因为可以挣红包,但是走多了也会烦。“去了每家吃的都类似,凉菜是莲菜、粉丝、松花蛋等,热菜就是过油肉、带鱼等。”再长大一些,走亲戚时,家长们还会看着孩子们比较学习成绩,让人压力有点大。
    对走亲戚这个事情,70后的康牛心中有些向往又有些排斥。向往是因为可以拿红包,排斥是因为这些亲戚总要问考了多少分、考了第几名,大过年的让人心情很不爽。后来长大了,又被问有没有对象、干啥工作、收入多少,真的是烦不胜烦。终于结婚成家了,亲戚们又会问啥时候要孩子、啥时候换车换房。于是后来,除非必要,否则几乎都不怎么走亲戚了,就是过年发个祝福短信。
    38岁的山西医科大学讲师韩尚洁说,儿时过年串亲戚时,3个舅舅家是她每年必去的。从大年初二开始,连续三天,每个舅舅家都是宾朋满座,十多位长辈围坐在大圆桌旁,孩子们则单独坐一桌。在韩尚洁的印象中,最好吃的就是“团圆砂锅”,砂锅里面铺着满满的肉和菜,一层白菜、一层海带、一层丸子、一层烧肉……吃起来特别痛快,而且有滋有味。
    饼干、蛋糕、麦乳精,是46岁的太原市民甄鹏小时候走亲戚时拎的礼品。“每年过年前,大人们就会早早算好走亲戚的数量,再按一半的数量买好礼品,藏在我够不着的柜子里。”甄鹏笑称,按一半购买的原因是,也会有亲戚拎上礼品去他家。亲戚放下的礼品一般都不会留下自己吃,而是会当成礼品再送去别人家。
    [21世纪00、10年代]
  礼品琳琅满目选购很费脑筋
    临汾市洪洞县33岁的刘康杰小时候跟着父母走亲戚时,都是空手上路,然后在亲戚家附近找个商店买几盒礼品。这样的好处是省得提前准备,也省得路上提着麻烦。买的礼品一般是蛋糕、饼干、饮料之类的,后来还流行送牛奶。刘康杰说,有时候都不用专门买礼品,直接把别人送给他家的东西提两盒就出门了,所以他也不知道送的是什么。他说,现在走亲戚提礼品代表的是礼节与传统,谁会真正打开看里面的东西呢?反正什么也不缺。
    “过年串门走亲戚,是大人的事。”90后的赵鑫昕说,“我要任性玩,玩个痛快,所以爸妈一说串门,我一般不愿去,而是更爱和同学们聚会。”
    太原市27岁的田娜说,十几岁时,每年过年,她都会陪着父母去超市给亲戚选购礼品。“那会儿礼品的种类少,可选择性不多,牛奶、露露、牛肉、水果……选购的时候相对容易。如今,超市里的礼品琳琅满目,每次选购都会浪费脑细胞。”她说,每次她都会思考给长辈们买些什么,既健康又好吃;给平辈们买些什么,既特殊又相对安全;给晚辈们买些什么,既好玩又好吃。每年的花样还不想一样,确实比较费脑筋。
    梁冲今年22岁,就读于山西医科大学运动康复专业。他说,小时候过年最高兴的事还是走亲戚。他记得,大年初一去大伯家,大伯让他拜了年才给压岁钱,他当时扭扭捏捏挺害羞,最后小声地拜了年,还躲到了家人后面。去舅舅家、姑姑家走亲戚,他记得当时都是拿大馒头作为礼品,一家留一个,回来时包里还得有剩下的,每次带的总数是单数,具体什么原因有啥说法或讲究,到现在他也没搞明白。
    00后的康晓说,在他小时候的记忆里,走亲戚就是大人们的事情。从内心来说,他认为亲戚间多走动走动挺好的,但是很多亲戚离得都很远,所以就省却了跑腿,以前的时候是发短信打电话,现在通信发达,都用微信视频,和见着真人一样。“如果单纯为了维系亲情,给予节日问候,用微信视频就很好很方便。”康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