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02月12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3]
我和我的祖国·春节记忆

手工缝到网上买 新衣服越穿越靓

  在许多人的记忆里,儿时过年最大的愿望,就是穿一件新衣服。然而,在20世纪50、60年代这个愿望是不太容易实现的,孩子们要能有件妈妈亲手缝的衣服,那就心满意足了;到了20世纪70、80、90年代,很多孩子春节都有新衣服,过大年穿上新衣服,还总要炫耀一番;到了21世纪后,大家过年穿新衣服不仅要穿得舒服,还要讲究款式、讲究牌子,要全身搭配、与众不同……
    [20世纪50、60年代]
  哥哥姐姐的衣服洗干净就是新年的衣服
    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今年86岁的山西大学教授田禹疏至今记忆犹新。1949年12月,田禹疏从老家沁县来太原看望父亲,父亲当时在太钢东山采矿所工作,地点在孟家井。那时交通不便,田禹疏和堂哥从大南门一直走到孟家井。上了东山后,田禹疏回头一看,太原市区里星星点点,对于还没有通电的老家而言,这个场面宛如一幅展开的画卷。初来太原,田禹疏还穿着粗布衣服,腰间系着布带子,上衣开着大襟。当年没有条件买新衣服,父亲把自己的衣服洗干净,就成了田禹疏过年的新衣服。
    在60周岁的赵梅梅的印象里,小时候过年没穿过新衣服。那时每年除夕,母亲都会把兄弟姐妹的衣服洗干净,窟窿补好再穿。直到赵梅梅外出求学,家里人才省吃俭用给她买了件花布衣服。“那天,比过年还高兴,全村都欢送我去上学”。
    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李厚表示,小时候物资匮乏,想穿新衣服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通常是把旧衣服洗洗干净过年穿。因为李厚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有了穿新衣的特殊待遇,每年家里都会省出来布料,给李厚做身新衣服,虽然样式老,但那种新新的感觉,让他觉得很开心。
    赵忠秀1954年出生,在她的记忆里,儿时过年最大的奢望,就是穿一件新衣服。那时每年春节,她都穿哥哥穿过的衣服。赵忠秀的母亲买上1公斤皮棉,经过弹花、纺线、织布、染色、裁剪、手缝等程序,才能做一条裤子或一件上衣。“这些活,只有农闲时才能干。新裤子或新上衣先给我哥穿,他穿不上了,就是我的衣服,我穿不上再给妹妹穿”。“作为家里的老大,小时候每年春节我都有新衣服穿,这是让我在弟弟妹妹面前最骄傲的事情。”今年66岁的庞爱民说。虽然有新衣服穿,但是为了往下传,衣服的款式都非常简单。让庞爱民印象最深的是一条毛呢料裤子。那条裤子至今还在他小妹妹家的柜子里珍藏着。庞爱民记得,那是一条灰色的裤子,他特别喜欢。第一年,父母只让他穿了两天,怕他把那么好的裤子穿烂了,不能传给弟弟妹妹们。
    今年56岁的毛红勇小时候住在山村,那里没有商店。父母买东西,要到5公里外的千庄供销社。每年八九月份,毛红勇的母亲带上布票,沿着崎岖的山路,步行至千庄供销社购买布料。忙完秋收,毛红勇的母亲就开始给他以及他的爷爷、奶奶量尺寸、裁剪衣服。毛红勇的母亲将布料全部裁剪好后,开始一针一针地缝制新衣。“缝制衣服期间,母亲每晚坐在昏暗的煤油灯旁,一直熬到十一二点才睡觉。经常是到了除夕夜,她还在赶制衣服。”毛红勇回忆,正月初一早晨,一家人总能穿上新衣服出门。
    史虎子今年57岁,老家是临汾市洪洞县。小时候,他过年的新衣服都是母亲买回布料,再找人做的,当时做衣服总要大一号,因为小孩子长得快,做大一点可以多穿一段时间。新衣服做好后只穿一个星期,穿够一个星期就要洗干净藏柜子里,等有重大活动时才拿出来穿。平常穿的衣服,是上一年过年做的,这样交替循环,每年过年做新衣服,一年后才舍得让它变成“常服”。
    56岁的李梅林表示,小时候过年的新衣服都是母亲买来布料自己做的,从来没有买过成品衣服,这也是当时的一个习惯。李梅林说,有的母亲不会做衣服,就买好布料求别人做,很少有人直接买成品衣服。
    [20世纪80、90年代]
  穿上新衣服大年初一到处炫耀
    回忆起小时候过年的情景,42岁的张瑞宏打开了话匣子,小时候他每年过年的新衣服,都是妈妈叫亲戚或者裁缝手工缝的。一件衣服要穿很多年,穿小了还要留给弟弟妹妹。每年大年初一早上,张瑞宏和弟弟妹妹们都穿上新衣服,跟着大人去拜年,回来口袋里总会装满糖果和花生。
    今年46岁的太原人甄鹏表示,小时候,一年买不了几件新衣服,全指望过年了。大人给买好了新衣服,甄鹏自己放进柜子里,没事就拿出来试试。腊月廿九,他会把新衣服叠得整整齐齐,压在枕头下,晚上睡觉都想着明天穿上新衣服的开心。有一年,妈妈花46元给甄鹏买了条裤子,大年初一放炮时被他炸了个洞。甄鹏跑回家,趁妈妈不注意把裤子藏了起来,穿上了旧裤子。第二天,烧了洞的新裤子被妈妈找了出来,甄鹏因此还挨了顿揍。
    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李轩,小时候过年的新衣服多是母亲做的。很多小伙伴穿的都是家中哥哥姐姐替换下来的衣服。当时李轩年纪小,只顾着吃喝疯玩,对有没有新衣服也不太在意。长大了,经济独立了,每年过年都会给自己买身新衣服,但“基本上大家都穿同一个款式,围坐一起傻傻分不清谁是谁”。
    1980年出生的罗毅,儿时春节总会有新衣服穿。临近春节,罗毅的母亲会到太原市解放百货大楼,给他买一身新衣服,放到家中的衣柜里。到了除夕,母亲把新衣服取出来,罗毅穿上新衣服,大年初一到爷爷、奶奶家炫耀一番。让罗毅记忆犹新的是,他上初中的时候,有一年春节,母亲给他买了一双“三接头”皮鞋。当年,谁要是有双“三接头”皮鞋,就相当于如今的人穿意大利名牌皮鞋一样“荣耀”。
    韩尚洁儿时过年的记忆,还要从1989年拍的那张全家福说起。当年韩尚洁8岁,穿着一身红套装,特别喜庆。韩尚洁打小喜欢穿红衣服,妈妈就从商场里买来了红布,姥姥一针一线给韩尚洁裁剪做好,扣子还是娃娃头像造型,非常可爱。拍全家福时,韩尚洁和妈妈每人还系了一条新纱巾。大年初一那天,天还没亮,韩尚洁就起来了,早早地穿上新衣服,然后满院子跑,高兴得停不下来,小伙伴们看到了,都十分羡慕。
    [21世纪00、10年代]
  新衣服平时就能买手机手表成替代品
    小时候,每年春节,父母都会给田娜准备两身新衣服,一身休闲装、一身时装。这对于平时不怎么买新衣服的田娜来说,还是有向往之情的。后来,电商平台火了,田娜没事就会上去逛一逛,随时随地都能买到新衣服,所以,对新衣服的向往也没有那么强烈了。现在过年,田娜只会给自己买一双新鞋,其他的衣服,如果是在年前半个月看中的,她才会买来留在过年穿。
    每回翻起父亲的照片,对于父亲新年和大家穿同一种款式的衣服,生于00年代的李子禄就忍不住要吐槽一番。物质条件丰富,加之思想和喜好的多元化,年轻人穿衣更加彰显个性,突出不同。“撞衫啊!真的是能让人崩溃的一件事。”所以买新衣服这件事情上,李子禄更愿意在穿着舒服的同时,穿出个性来。有一年过年,父亲给李子禄买了皮鞋和西服,李子禄就闹脾气愣是没穿,从那以后,父亲也就不再强求。李子禄抬起脚让记者看,“这双AJ早就想买了,趁着过年缠着妈妈买了回来,开心得不得了,可父亲却说过年还是穿皮鞋好”。“10后”的谭雨涵过年往往有好几身新衣服,妈妈会给她买,大姨也会给她买,“裙子搭配靴子,运动衣搭配运动鞋,连羽绒衣还有两件呢!更不用说薄款大衣了。”今年9岁的谭雨涵拉开自己的衣柜门,各种颜色的衣服应有尽有,“我偏爱粉色,所以鞋子、衣服好多都是粉色的”。
    今年22岁的梁冲是山西医科大学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生。他的老家在芮城市东垆乡东吕村,父母都在家务农。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一般,买衣服都是去百姓平价商城,县城里的专卖店只是进去看看,父母连价钱都不让问。他家离县城10公里,由于担心春节前几天商场人多,每年一进腊月,爸爸就会骑摩托车带着妈妈和梁冲去县城买衣服。2010年,梁冲上初一,买新衣服时看中了一件米黄色风衣,但价格超出了妈妈的预算,最终还是放弃了。“那件风衣一直在我的记忆中,直到上了大学,在网上买了件同款的,才圆了梦。”梁冲笑着说。
    从“00”后小乔记事起,每年过年前,母亲总会早早地领着他去太原朝阳街服装城里挑选新衣服,衣服、裤子和鞋子都是新买的,但要等到大年初一才能穿上,寓意着新的一年,一切都是崭新的。在小乔的眼里,过年穿上新衣服便是一年之中最满足的事情,平日里忙忙碌碌,总觉得过年遥遥无期,需要心心念念盼望很久,也正是这样的有所期望有所憧憬,才让过年成为心目中一个隆重的节日,充满仪式感和神圣感,也有了更多的年味儿。
    在今年33岁的刘康杰看来,过年的新衣服他并不是很期待,因为平时缺了衣服,马上就可以在网上订购一件,几天后就会送到家。所以,过年穿新衣服在他们这代人身上已经没啥特殊意义了。过年时,他们希望用一些“奢侈品”犒劳自己,比如借过年的名义给自己买块手表或手机等,这些都是“新衣服”的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