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01月31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04-A13]

永和: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攻坚克难的“脱贫交响曲”

  砥砺奋进谱华章,奋楫扬帆再起航。2018对永和来说,是奋斗的一年,是收获的一年,更是不平凡的一年。
    永和是山西省临汾市的山区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省定深度贫困县之一。近年来,永和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全局,持续实施林果富民、生态立县,转型发展、工业强县,文化引领、旅游兴县,以德为先、依法治县“四大战略”,突出抓好项目建设、优势农业、能源开发、特色旅游、城镇建设、基础设施、民生改善、安全稳定“八项重点”,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截至2018年11月底,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26871万元,同比增长23.69%;公共财政收入完成10809万元,同比增长19.23%,两项指标增幅连续五年位居临汾市前列。特别是,永和县把产业培育作为扶贫攻坚的关键之举,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不断加大对特色种养业、林果产业的投入力度,鼓励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与农民建立长期的利益联结机制,建设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区,着力构建“党建+产业”扶贫格局。贫困村形成了以蔬菜、香菇、玉米、苹果、核桃、红枣种植和肉鸡、肉羊、肉牛、肉驴、猪养殖为主的特色农业体系,建设了多家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发展特色种养,通过龙头引领,发展壮大特色农业,助力永和县产业脱贫攻坚,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突破性进展。2014年—2018年累计完成脱贫摘帽53个村12991人,贫困发生率由建档立卡初的34.6%下降至9.79%,为2019年实现全县脱贫摘帽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建引领产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永和县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党建龙头作用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
    永和县79个村中就有贫困村78个,贫困村都处在坡陡沟深的山区,农业基础设施较差,农户种植多为分散经营,产业规模化、现代化、链条化发展水平不高。县委县政府针对这一现状,组织农口部门深入开展调研,确定将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推进持续增收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通过政策引导、科技引领、示范带动、多措并举,积极开展产业扶贫,脱贫攻坚工作收到很好的效果。
    产业发展是脱贫的主要依托。永和县按照“产业推进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在哪里”的思路,将组织建在产业链上,使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根据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永和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了《永和县“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扶贫的实施意见》《“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扶贫实施细则及操作流程》,为78个贫困村确定了主导产业。2018年全县19个贫困村栽种红枣树,41个贫困村栽种核桃树,13个贫困村主推大棚蔬菜生产,18个贫困村栽种苹果树,23个贫困村种植玉米,9个贫困村发展鸡养殖,18个贫困村发展圈养羊,5个贫困村发展生猪养殖,10个贫困村发展杂粮生产,1个贫困村发展肉驴养殖,1个贫困村发展肉牛养殖,贫困村特色产业覆盖率达到100%。其中坡头乡索驼村在“百头牛生态养殖农场”建立党小组,群众在发展产业有纠纷时党组织化解,有困难时党组织解决,在矛盾化解中,老百姓的心和党组织贴得更近了。目前,此合作社吸纳贫困户38户,户均年增收5000元左右,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8万元。2018年底,全县已建起红枣、核桃产业党小组 28个,可带动 60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左右。“党组织就是咱老百姓的‘娘家’,一心为老百姓办实事。”村民李金明心怀感激地说。
    在产业相近、地域相邻、资源互补的村委先后成立苹果、旅游、小杂粮、蔬菜种植等4个功能性联合党委,将党的政治引领与企业的经济优势紧密结合。省委组织部扶贫工作组支持组建的旅游联合党委,承接省焦煤集团、临汾市委人才办等10余家单位1200余人次的培训,实现营业收入105万元,带动5个村100余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余元。
    全县78名第一书记,79支驻村工作队,3000余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每月17日开展“永和扶贫日”“主题党日”“党建共建日”三位一体活动,为贫困户找准发展思路。省委组织部扶贫工作队长慕建伟,引导群众成立了红色东征综合服务中心(公司)和锦绣东征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带动38户贫困户加工香包获得1.5万元收益。党员李永红成立华龙果业公司,辐射17个村500余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800余元。目前,永和全县261名党员牵头创办合作社221个,吸纳带动贫困户3100余户。
    面对风生水起的产业发展,看着凝心聚力的党员百姓,听着发自肺腑的豪情壮志。看,党的旗帜在永和脱贫攻坚战场上越飘越红。
  
  多措并举保驾护航
    永和县依据中央“五个一批”和省市《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精神,围绕致贫因素,紧盯脱贫目标,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扎实推进“十大工程”,全力构筑多重保障,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走出一条具有永和特色的脱贫攻坚新路径。
    在发展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产业中,永和县积极引导各大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多种渠道参与扶贫开发,充分利用其在行业、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帮助贫困地区培植产业基础、注入稀缺要素、促进产业升级、拓宽增收门路,通过引导农民流转土地和扶贫资金入股,参与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建设,走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路子,形成了“龙头企业+家庭农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新业态,建立了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全县182个项目主体与3461户贫困户9000余名贫困人口建立联结,户均可增收3000元以上。同时,大力推进“政府、银行、保险、实施主体、贫困户”五位一体的精准扶贫小额信贷工作,为2008户贫困户投放金融贷款1亿多元,用于入股资金或自己发展产业,占贫困户总数的30.55%。全面实施生态治理、退耕还林、生态管护、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四大工程”,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互补共赢,覆盖全县7个乡镇79个行政村,户均增收2400元,受益贫困人口达50%以上。全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核准贫困人口4193人,同步搬迁人口785人,25个自然村整村搬迁。搬迁后续产业覆盖率达到100%,确保了困难群众既能搬出“穷窝”,更能拔出“穷根”。积极完善政策,实现扶贫标准线和低保标准线“两线合一”。2017-2018年,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1295万元,受益2370户3750人次;发放五保供养补助440万元,受益625人次。为100户贫困残疾人发放助残补助资金30万元,支持他们创业就业;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05.16万元,惠及1922人次,其中贫困人口1457人次。
    光伏发电投资1.02亿元,为全县79个村委每村建设200kW的光伏电站,目前已全部建成且并网发电。每个村级光伏电站年收益可达到24万元,其中,14万元用于贫困村产业发展和公益事业;10万元统筹用于贫困户扶持,可带动34户贫困户增收。仅此项措施就可带动全县268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为破解红枣主导产业效益不稳定的难题,2017年,投资422.74万元,为全县2146名贫困户枣农购买了红枣保险5.28万亩,理赔金额达1303.4万元,户均收益6000余元,确保了全县近三分之一的贫困人口稳定增收。2018年,永和县将红枣产业保险范围覆盖到全部贫困户,并延伸到非贫困户。投入390.55万元,为全县3600户枣农(贫困枣农2061户)购买红枣保险7.64万亩,确保枣农在红枣受灾后,仍能获得稳定收入。同时,推进玉米“保险+期货”工作,投保面积4.98万亩,可使5555户农户(其中贫困户2627户)从中受益。永和县全力推进上述保险产品,实现了保险扶贫的“全覆盖”,解决了贫困户的后顾之忧,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多重保障。
    针对全县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3515人,占到总贫困人口19.4%的现状,永和县全力实施“健康永和”战略。投资1.07亿元,实施了县医院新建项目,目前基建工程已经完工,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启动了国家健康促进试点县和全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在临汾市率先打造了“5+N”健康扶贫模式。落实了“三保险、三救助”健康扶贫政策,在县域内、市级、省级住院,个人年度自付封顶额分别为0.1万元、0.3万元、0.6万元,全县贫困患者的自付比例仅为4.35%;推进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服务、重病兜底保障“三个一批”,目前,累计大病救治407人、慢病救治1321人、重病救治41人,救治率达到100%;开展了健康扶贫“双签约”,签约率达到100%。这些举措有效破解了“看病贵”的问题,遏制了因病致贫、返贫现象的发生。
    依托乾坤湾、红军东征纪念馆等优质旅游资源,持续实施“文化引领、旅游兴县”战略,积极探索“旅游+扶贫”模式。以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为主,投资1454万元,完成了阁底、坡头、芝河、南庄等4乡镇7个村的美丽乡村建设。采取政府补助的方式大力发展农家乐。目前,全县农家乐规模达到201户312孔窑洞,阁底乡126户190孔窑洞已投入运营农家乐,农户与村集体按8∶2比例分配收益,户均增收8000元左右。
  
  碧水蓝天文明家园
    2018年,永和县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落实省、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动员会议精神,动员全县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传导压力、狠抓落实,坚决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改善永和县环境空气质量,建设碧水蓝天美丽家园。
    整治大气污染出重拳,还百姓一片蓝天。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以来,本着“全县动员、全民参与、全域治理、全面防控”的治理方针,各级各部门直面现实,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克服种种困难,砥砺奋进、扎实工作、务实进取,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初战告捷,迅速扭转大气污染防治被动局面。截至2018年10月,永和县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53,同比下降1.1%,二级以上天数为237天,同比减少44天;六项监测指标中SO2、和CO两项浓度值同比均下降,其中,SO2浓度值为17μg/m3,同比下降50%。城区空气质量的明显改善,群众满意度的显著提高,更坚定了全县上下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家园的信心。
    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家园。为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夯实基础设施,永和县委、县政府坚持以芝河治理为“龙头”,以建设“特色鲜明、秀美山城”为目标,按照“基础配套、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的原则,投资11.28亿元,大力实施一批市政基础建设项目。目前已完成投资2.45亿元,实施了正大路拓宽改造项目、永红大桥新建项目、滨河路雨污分流道路改造工程、保险巷道路改造工程、城西路雨污分流道路拓宽改造项目。投资1283万元,对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扩容改造,建设内容包括污水处理设备购置安装、建构筑物建设、配套供水、供电、绿化等,采用“A20+深度处理”(厌氧+缺氧+好氧+深度处理)工艺,增加混凝、沉淀、过滤深度处理单元,改善出水水质。投资1100余万元,对芝河龙吞泉-河口-文昌街段3.6公里污水配套管网进行铺设,砌筑检查井146座。投资760万元,实施垃圾处理渗滤液工程改造,提升规模至日处理垃圾40立方米,新建配套化验室、监测井、防护围栏、洗车场、绿化工程等。芝河河道治理项目,计划投资4.9亿元,通过河道水利工程和两岸景观工程建设,挖掘芝河文化,结合游憩休闲功能,配以适量的休闲游憩设施、商业服务设施,打造成为当地居民时尚娱乐、文化体验、康体休闲的芝河生态景观带。
    2018年在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中,全县已累计出动500余人次,大型机械装备195余台次,清理城区积存垃圾及河道漂浮垃圾2000余立方米,清理城乡接合部垃圾6000余立方米,安装禁止倾倒垃圾防护网220余米,拆除旱厕5处,简易彩钢房4处,大型广告架1处,清除城区街道小广告89处,拆除灯箱广告12处,清理沿街商铺私搭乱挂横幅9条、乱贴乱涂248处,发现私搭乱建点20处,下发20份责令停工通知书,更换环保烧烤炉33个,规范违规停放的机动车1439次,摩托车、电瓶车2078次,暂扣屡次违规机动车辆342辆、非机动车辆329辆,整治小商小贩、占道经营、店外经营131处。随着城乡环境面貌的改善,全县人民群众的生活习惯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把治理大气污染当成重要的民生问题,让全面小康与蓝天白云同在。永和还努力保存乡村的文化记忆,探索乡村振兴的文化要素和发展路径,深化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未来的永和,天更蓝、水更绿、环境更美,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将会吸引更多的人到来。坚信,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永和决战脱贫摘帽、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