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12月26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4]

精准扶贫“岚县答卷”:打赢输不起的攻坚战

  一栋栋漂亮的楼房,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拔地而起;一条条平整的柏油路或水泥路,延伸至各个村落;辛勤劳作的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2018年是岚县的脱贫摘帽年。12月份,“冲刺决胜”的关键时期,岚县紧盯脱贫攻坚的“硬杠杠”,跑出“加速度”,带领贫困群众走向康庄大道。
    从2014年至今,岚县聚力脱贫攻坚,破解基础设施“瓶颈”、强化产业发展、探索生态扶贫新模式,逐步展现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美好前景。一幅“乡村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精准扶贫“准”字当头
    岚县上明乡寨子村。
    村委会办公室的墙上,一块展板列着寨子村贫困户及贫困人口的数字,另一块展板则以饼状图形式将贫困户致贫原因非常直观地呈现了出来。“2014年,寨子村共有贫困户148户、贫困人口485人;2018年,寨子村共有贫困户149户、贫困人口484人。”岚县文化局副局长、驻村工作队队长卢新文无须翻阅任何材料,随口就能说出这组数字。
    为了识别出真正的贫困人,2015年寨子村开展了贫困户精准识别“回头看”工作,严格按照农户申请、村组评议、乡镇核实、县区审定、县乡村三级公示的程序,对扶贫对象进行全面精准核查。
    卢新文介绍,经过精准识别,新增、剔除了一些农户,此后寨子村的贫困户及贫困人口数量每年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
    就在2015年,岚县共抽调县、乡、村各级干部3000多人,历时两周时间,进行全面、深入的入户核查,摸清了全县贫困人口的底数。
    这次3000多人两周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岚县扶贫的“大数据”:2015年,通过贫困户精准识别“回头看”工作,岚县确定贫困人口为21567户63772人;有5552户16288人因不符合贫困标准被剔除;有5534户13728人被确认为新增贫困户。
    通过贫困户精准识别“回头看”工作所调查出来的大数据中,不仅有精确的贫困人口信息,更重要的是对致贫原因等的分析。
    有了科学准确的扶贫大数据,也找出了贫困的“病根儿”,如何脱贫这个“药方”就比较好开了。
  设施瓶颈“破”字当头
    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而在岚县一些贫困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往往是横在群众脱贫致富路上的一座座大山。
    交通不便一直是多少年来困扰着贫困村发展的头号难题,“要致富,先修路”成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共识。
    原先,岚县普明镇马坊村与郭家沟之间有一条3米宽的土路。每逢下雨,这条路就泥泞不堪。若逢暴雨,从山上流下来的洪水便将道路冲毁,让村民难以出行。2018年,岚县交通运输局将这条路改建成水泥路,结束了雨天泥巴沾满脚的历史。
    贫困村要实现发展,既离不开脚下的水泥路,也离不开一条条信息路。
    2017年以前,马坊村附近只有一座信号塔。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致使中国联通的信号时有时无。在此情况下,马坊村与外界时常处于“失联”状态,让土特产难以销往外地。
    2016年,岚县文物旅游局副科干部、马坊村第一书记朱爱明向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西有限公司岚县分公司提交申请,希望移动信号能覆盖马坊村及周边地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西有限公司岚县分公司又向上级打报告。三四个月后,报告获批。2017年,一座通信铁塔矗立在马坊村口,从此打通了与外界的沟通桥梁。
    此外,朱爱明与马坊村“两委”班子成员一道,带领村民披荆斩棘、劈山炸石,解决了该村人畜饮水难题。
    一组数据令人欣喜:截至目前,岚县已累计投入3.17亿元,全面完成12个乡镇167个行政村街巷硬化。2018年岚县完成“畅返不畅”道路33条62.189公里,对43.33公里已通行政村公路按“四好公路”标准进行了拓宽改造;岚县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36处,112个贫困村全部达到饮水安全标准;12个乡镇167个行政村实现网络全覆盖。
  产业扶贫“特”字当头
    着力解决基础设施这一制约发展的瓶颈,是为岚县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夯实基础。而发展产业,则是岚县脱贫的根本出路。“今年,我们已为440户贫困户1423名贫困人员兑现23.04万元分红资金。”山西欣康源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代表史亮明手中有一份扶贫“成绩单”。
    这份“成绩单”,清楚地写着山西欣康源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欣康源公司”)为岚县土峪乡清水河村、陈家庄村、店上村的贫困人口兑现分红资金的具体情况。
    欣康源公司,位于岚县土峪乡清水河村。据史亮明介绍,清水河村早晚温差大、高温天很少、水质好,非常适宜发展食用菌种植项目。“2017年12月18日,公司正式成立。我让贫困户带资入企,每年享有一定比例的分红。贫困户以长工或短工的形式打工,获取劳动报酬,增加家庭收入。”史亮明说,在欣康源公司,贫困务工人员达五六十人。
    今年60岁的温云贵就是其中一位。他体质不好,扛农活体力难支。他进入欣康源公司后,负责后勤及保洁等工作,月收入达1800元。他妻子在欣康源公司种菌棒,尽管打的是短工,但是年收入也在五六千元。夫妻俩通过辛勤劳动,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使岚县能孕育出优质高产马铃薯。近年来,岚县的马铃薯产业已形成“土豆种—土豆花—土豆—土豆宴”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帮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500元。
    2019年1月,岚县土豆宴全国推广总部基地将试运营,这意味着“岚县土豆宴”系列产品也将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未来,“岚县土豆宴”必将是中国马铃薯主粮化的一张亮丽名片,也会大大提升岚县的知名度、美誉度。
  生态扶贫“实”字当头
    岚县地处我省生态脆弱区,不少贫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相对恶劣的区域。黄土裸露、风沙飞扬、缺水少绿,生态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短板”。生态脆弱是不争事实,扶贫攻坚也是面临的一大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此,岚县把荒山治理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把贫困劳动力变成造林产业工人,探索出在一个战场打赢生态、脱贫两场战役的生态扶贫模式。
    造林实践之初,如何确保苗木成活率?岚县创新思路,将造林任务和资金向贫困乡村、贫困户倾斜,由县政府制定造林规划和标准并提供相关技术服务,鼓励和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组成造林专业合作社直接参与造林工程,工程结束后,政府购买验收合格的林地,并以购买社会化服务的办法,新造林地抚育管护都由贫困户参与实施,将贫困户就地转化成造林产业工人和生态保护员。2016年,岚县进行了试点,引导贫困群众先后成立47个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一场生态扶贫战役在岚州大地打响。
    岚县界河口镇东口子村党支部书记郑二小率先牵头成立了岚县森生财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取得造林资质,承接90公顷造林任务,吸引36户98人加入,其中贫困户有33户87人。造林结束,参加合作社的贫困人口赚取劳务费49万余元,平均每人收入5000元。“政府花钱买林子,群众造林挣票子”,成为当地的顺口溜。
    随着越来越多造林工程的实施,曾经满目疮痍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如今已呈现出勃勃生机。
    岚县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在合作社造林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岚县又积极探索了合作社管护、林业资产收益等生态扶贫模式,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享受到了“生态红利”。
  文化扶贫“精”字当头
    扶贫工作不只是经济问题,更事关文化基因的扶持。
    文化扶贫,既可以增强岚县的文化软实力,也可以让岚县增强脱贫“造血”能力。
    岚县面塑兴起于民间,历史久远。在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中,受岚县风俗、礼仪及传统习惯的长期影响,形成了自身独有的艺术特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塑这个传统的家庭手艺,已渐渐成为岚县一些面塑传承人及部分村民发展致富的“金钥匙”。
    因此,从2012年开始,岚县文化局牵头组织面塑艺术传承培训班,帮助各个乡镇有志于从事面塑制作的贫困家庭妇女找到一条独特的脱贫路径,实现稳定脱贫。截至目前,岚县文化局已培训贫困家庭妇女3000余人次。其中,有些贫困妇女依托面塑技艺渐渐成为家里的经济支柱,村里的脱贫致富带头人。
    2018年12月8日上午,在岚县普明镇普明村的岚县赵军连面塑专业合作社,3名来自贫困家庭的妇女正埋头做面塑。经过搓、捏、盘等程序,一件件栩栩如生的面塑便脱手而成。
    罗彩萍(化名)在岚县赵军连面塑专业合作社已干了一年多,年收入至少上万元。“自从有了这份收入,我们一家人的日子不再紧巴。”她说,原先她和丈夫靠种地为生,年收入只有数千元,还育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经济非常拮据。其他两名贫困妇女的家庭状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岚县赵军连面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10月,负责人为岚县面塑传承人赵军连。“合作社刚成立,罗彩萍与其他两名贫困妇女就主动要求加入其中,希望自己和家人能过上幸福生活。”赵军连打算,她今后将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奔向富裕之路。
    赵军连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故事,只是岚县文化扶贫的一个缩影。
  易地搬迁“福”字当头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儿。”2018年12月8日上午,在岚县普明镇普明村移民小区郭明明家,郭明明那两岁多的外甥正坐在崭新的沙发上,听着手机学唱筷子兄弟的《小苹果》。
    51岁的郭明明,是岚县普明镇陶家沟村山底小组村民。他和家人从老家搬入移民小区已有两三个月。他的新房有90多平方米,三室一厅,有上下水,带厨卫,可以洗澡。“比起老家,这里有暖气,生活方便,娃儿们上学也方便!”郭明明的话说出了移民小区居民共同的感受。
    来自岚县普明镇陶家沟村大赤土小组的李怀珍,2018年9月底住进了移民小区。他家门口,贴着一副对联:上联为“住楼房不忘党恩”,下联为“迁新居时事顺心”,横批是“十再高兴”。“这副对联表达的是我们对党的感激之情。”李怀珍解释,下联中“时事”意即时时刻刻、事事;横批中的“十再”意即十分、不断。
    像郭明明、李怀珍这样的移民,岚县共有3496户11792人。他们搬出山沟沟,住进了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移民新区,变成了“城里人”。
    为了防止贫困户因搬迁而增加开支,政府给他们免除了入住首年的暖气费、物业费。政府还按50元/平方米的标准为易地搬迁户补助装修费,以鼓励易地搬迁户尽早入住新居。“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是岚县县委、县政府易地搬迁工作中的目标。如何稳定移民,让他们能够致富,最终安居乐业,对于岚县县委、县政府而言,无疑是当务之急。因此,岚县县委、县政府将通过产业发展扶持一批、土地流转增效一批、退耕还林政策补助一批、光伏产业保障一批等“十个一批”后续产业扶持政策,每名搬迁人口享受1至2项扶持政策,确保目标实现。
  内生动力“激”字当头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最关键要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明年,公司的香菇种植大棚将达到100座,其中有50座暖棚、50座春秋棚。这些大棚,将分给每户贫困户,让贫困户成为业主。有压力,有收益,有动力,这就把贫困户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欣康源公司法人代表史亮明已做好进一步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打算。
    2018年5月,经过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检测,欣康源公司生产的香菇含有锗等微量元素,并被鉴定为特级香菇。
    迄今为止,欣康源公司只产出一茬香菇,共计4万多公斤。由于品质好,这些香菇销往太原、北京、浙江萧山等地。史亮明说:“我们公司生产的香菇供不应求,因而明年要扩大生产规模。”
    史亮明透露,欣康源公司先免费为贫困户提供菌棒,待贫困户有了收益之后再收取成本费。此外,该公司还将负责技术指导、销路等,让香菇成为贫困户获得持续长效收入的“下蛋鸡”。
    脱贫靠双手,劳动最光荣。李伟杰(化名)是土生土长的岚县上明乡寨子村人,现在的身份是包工头,专门带领一帮人建机场。两年前的一天,他主动找到上明乡寨子村驻村工作队长卢新文,希望能帮家乡做点事。他与卢新文的想法不谋而合。卢新文回忆,“当时我向对方要求,用工尽量用寨子村村民”。李伟杰爽快地答应了,并带走59户贫困户外出务工,其中就有靳永平(化名)一家。
    靳永平家的产业少,收入微薄,属于典型的贫困户。仅2017年,他和家人通过外出务工,就让家庭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顺利摘掉了贫困帽。
    为了让贫困户自主脱贫,岚县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制定出台了《岚县外出务工人员技能提升奖补办法》,对18岁至65周岁的外出务工人员,按务工总收入给予一定的奖补,奖补金额200元/人至500元/人。
    苍苍黄土、巍巍青山,岚县这片土地上从来就不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如今,这种精神与当地独特的地理条件、文化禀赋结合在一起,焕发出新的光彩。
    这就是精准扶贫的“岚县答卷”,是岚县人用情追求,用心把握,用力落实填写的。它既写给今天,更写给未来。 晨报记者梁耀华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