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11月30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4]
【“走基层·看医改”系列报道】

可警:黄河岸边守护村民健康

  “韩大娘,您最近身体还好吧。”11月18日,可警一边为患者复查,一边询问治疗情况。年近七旬的韩亮梅双膝关节肿痛,行走困难,经过10天针灸、火针治疗现在行走自如,她握住可警的手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可警,保德县有名的中医主治医师、义门镇卫生院院长,黄河岸边两万余村民的健康“守护神”。
  “弃警从医”服务父老乡亲
    可警,姓特别,名字更个性。问其为何叫“可警”?是不是曾经梦想当一名人民警察?可警呵呵一乐:“还真让你猜对了,小时候确实觉得做一名警察特威武。”
    继而他话题一转,说是难违父命。
    可警的父亲上世纪70年代曾在保德县卫校学过医,当过兵,后来到企业工作。他的骨子里热爱医学,自己未能梦圆,便希望儿子能为自己圆梦。可警是个孝顺的孩子,知道父亲执意让他学医的心思,便在选报志愿时跳过警校,选取了省中医学校。
    2005年从省中医学院毕业以来,可警一直在给自己充电,不是在山西针灸研究院进修,就是在工作之余创作中医理论研究论文,参编国内多种针灸医学类书籍。无论是从起步的窑洼乡卫生院,还是到如今工作的义门镇卫生院,他似乎一直没有离开过“针灸”,这是他的最爱。
    可警记得很清楚,自己刚毕业第一个工作地点是在窑洼乡卫生院。那里地方偏僻,生活环境不好,很多时候,他的生活因陋就简,煮挂面、泡方便面成了他的“主流饮食”,省下时间用来学习和接诊患者。不到一年时间,他的医术获得了乡亲们的认可。
    当时,县中医院的针灸科处于青黄不接的境地,可警被调回县中医院担任针灸科学科带头人兼院办公室主任。其间,可警始终没有离开过临床,坚守在门诊一线,日门诊量均在30个以上,开草药、针灸、推拿、拔罐,样样精通。在可警的带领下,2010年底保德县中医院针灸科申请为省中医特色重点专科。
    “小”中医抗起基层医疗大梁
    在人们普遍的认知中,中医是老的好,而可警是80后,他真的行吗?面对外界的质疑,可警只能用时间和实践去证明。
    2015年8月,保德县卫计局从县级医院选派几名干部到基层卫生院兼任副院长,可警选择了再次到基层工作。他被任命为义门镇卫生院副院长,着手进行乡镇卫生院中医特色科室建设、中医医疗互助联合体的创建工作。2017年5月,可警被任命为义门镇卫生院院长。上任初期,他把自己的专业——中医特色摆在首位,服务效果逐渐显现。
    由于专业技术过硬,很快得到十里八乡百姓的认可。最忙的时候,可警每天要在两个卫生院坐诊,一天要看60多个患者。可警就想,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每天看60多个患者已是极限,而如果培养10位医生,每人每天看10个患者,每天就会有100个患者受益。
    2016年起,可警开始连续3年承办中医技术培训。2016年,有70余人接受了培训;2017年,有130人接受培训;2018年,培训人数上升到240余人。
  生我养我的地方更需要我
  “当年大学毕业时,师哥在马尔代夫新开了一所医院,邀请我去一起干,那里医疗硬件好,而且是高薪。但我想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老家医疗条件不好,更需要我去服务。而且父母年纪比较大了,我希望能陪在他们身边,就在家乡这片土地上完成父亲的梦想。”可警笑着告诉记者。
    翻看可警的随身笔记,记者了解到义门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37户,4472人。2017年义门镇卫生院组织全院职工、全镇村医、全镇计生员完成家庭医生签约人数13928人,签约重点人群4120人。在他的动员下,全镇贫困户妇女1053人进行了免费两癌筛查;配合市县医院对贫困户中78名大病患者进行了集中救治;免费为50—64岁贫困户、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全面体检。
    由于可警成绩突出,在2018年4月30日,他荣获了“新时代中国梦·2018忻州最美职工”荣誉称号;5月1日,保德县团委为他颁发“保德县十佳杰出青年”荣誉证书;并先后被县委、县政府、卫生系统多次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计生工作者。义门镇卫生院也被评为健康扶贫先进集体。
    面对荣誉,可警平静地说:“我做得还不够好,会继续努力。”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却能感受到眼前这位80后主治医师情真意切的表达。
    可警的微信名叫“可敬”,这是出于职业的操守,更是对生命的敬畏。 晨报记者田勇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