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11月21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1]

宋代看病有福利

  中国古代很早就产生了建立“国家福利体系”的自觉,但其成为系统性的制度,是在两宋时期。宋朝的医疗福利分为三个层次——
  政府的义诊与施药
    宋政府经常派遣医官到民间视诊,并免费发放方药,如北宋嘉祐年间,因考虑到“贫下之家”无钱购买治病的药品,朝廷决定每年给各州拨出专款,用于购买药品,然后免费发给贫民。
    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六月,政府认为,“方此盛暑,应有疾病之人”,所以“令翰林院差医官四员,遍诣临安城内外看诊、合药;令户部行下和剂局应副,候秋凉日住罢”。
  开设药局
    宋廷在京城与其他州县都设有药局,称和剂局、惠民局、施药局,类似于今日的平价门诊部、平价大药房。
    如江东提刑司拨官本百万,开设药局,“制急于民用……民有疾咸得赴局就医,切脉约药以归”;建康府的惠民药局,“四铺发药,应济军民,收本钱不取息”;临安府的施药局,“来者诊视,详其病源,给药医治”药局诊病配药,只收药品的成本价,大约相当于市场价的三分之二,为此,户部每一年拨给京城药局的财政补贴达数十万贯。有时候,药局也向贫困人家开放义诊,并免费提供药物。
  设立福利医院
    北宋元祐年间,病坊更名为“安济坊”。崇宁元年(1102年),朝廷诏令全国各路遍置安济坊,即公立免费医院;崇宁四年,又“令开封府,依外州法居养鳏寡孤独,及置安济坊”;大观四年(1110年)又颁行“安济法”:凡户数达千户以上的城寨,均要设安济坊,境内病卧无依之人均可入安济坊收治。安济坊有专门的医护人员,每年都要进行考核。病人在安济坊可获得免费的救治,并实行病人隔离制,以防传染。
    此外,宋朝一些地方政府还设有安乐庐,这是针对流动人口的免费救治机构。如南宋时,建康府人口流动频繁,常常有旅人“有病于道途,既无家可归,客店又不停者,无医无药,倾于非命,极为可念”,政府便设立安乐庐,凡“行旅在途”之人,发现身有疾病后均可向安乐庐求医,“全活者不胜计”。
    宋政府按财产多寡,将全国人口划分为不同户等,按此确定救济对象。如南宋时规定,乡村五等户、城市七等户以下的家庭,如有婴儿出生,又无力赡养,政府即给予四千文钱补助。此外,政府还划定了“贫困线”:凡田产20亩以下或产业50贯以下的家庭,即为“贫民”,可获得某些政策倾斜,比如免纳“免役钱”,发生灾荒优先给予救济;城市贫民可享用福利救济。据《江南保健报》吴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