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10月17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7]
一个故事

常沟通诉关爱

让父母知道儿女惦念着他(她)
  “爱,就要大声说出来”,是许多广告语中引用的一句话。表达爱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但语言是最直接的方式。中国人总是不爱表达自己的感情,其实,我们有很多时候都很需要表达,你不说出来,父母怎么会知道你已经长大,可以好好爱他们了呢?
  用微信传递关爱
    “爸、妈,我想你们啦”“我在这里过得很充实、很开心,你们二老也要一样保持好心情”“妈,你要记得吃药”……这些平时不容易说出口的话,都被侯爱东编辑在了发给父母的微信中。
    今年年初的一天,工作间隙,侯爱东的手机突然响了,微信提示,打开一看,只有三个字,“儿,干嘛?”母亲学会用微信了,过年时他在家教了好几天,终于有成效了。激动之余,侯爱东赶紧回了条:“在上班,吃了吗?”母亲回:“吃了。”
    为了让母亲更熟练地玩微信,空闲时,侯爱东就和母亲用微信交流。渐渐地,侯爱东也发现了使用微信的一个好处:“平时对父母羞于说出口的话,通过文字可以轻松地表达出来。”母亲会经常给他分享一些养生、鸡汤的文章。侯爱东明白:“平时不好说出口的事我们都习惯用文字表达,这也是当年为什么我们要写情书的原因。对于情感的表达,父母更多的是用实际行动来体现,在他们心里,爱从来都没有淡去,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加深刻,他们的每一篇分享是爱你的另一种表达。”
  爱的表达言传身教
    丫丫出生时父亲已43岁,小时候出门,父亲总是伸出一根食指让丫丫握紧:“拉好爸爸啊,可不要摔了我宝贝。”那时,丫丫家住五楼,每次父亲一下班就会在楼道里叫“丫丫宝贝,爸爸回来了”,大嗓门响彻整个家属楼,楼里的人都知道李大夫回来了。父亲的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丫丫上大学离家前,即使在别人眼中,丫丫已经是个大姑娘了,但父亲依然每日“宝贝宝贝”喊着。有些邻居“看不惯”地撇撇嘴道:“都多大了,还宝贝宝贝的。”丫丫有时听了都会觉得不好意思,但父亲笑笑,依然“我行我素”。
    不只是对丫丫,父亲母亲之间相互表达爱的方式,在外人看来有时候都会觉得“肉麻”。可丫丫早已习惯了,在这样有爱的家庭氛围中长大,丫丫很喜欢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害羞,也不觉得什么话是和父母说不出口的。“上大学时,每次给家里打电话,室友们都说我肉麻。”丫丫便学爸爸的样子,笑笑,依然“我行我素”。
  父母期待儿女的爱
    陈英杰居住的小区里住着很多老人,有些是独居,七八十岁了,一个人住。
    那天,陈英杰与一位老人聊天,抱怨自己的两个孩子太黏人:“总是一天到晚地叫‘妈妈’,又要抱抱又要亲亲的,吵得我心烦。”老人叹了一口气说:“等过20年,你想让孩子们缠着也不可能了。”老人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其中一个儿子就在附近住,经常过来送点吃食就走了,大多数时间都是她一个人生活。
    老人的话让陈英杰很触动,原来老人需要的从来都不是东西。细细想来,她不也是如此吗?照顾自己的小家,再加上工作的繁忙,让她无暇分心照顾父母。
    反思后,陈英杰立刻给母亲去了个电话,提醒母亲,“秋凉要加衣了”。那次,陈英杰真切地感受到了母亲的惊喜,她的一句关心,换来了母亲无数句的嘱咐。此后,变天、节日,或是看到什么实用信息,陈英杰都会给父母打电话、发微信,让他们知道自己心里惦念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