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10月11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3]
[太原汾河景区20年·共享]

生态长廊扬美名每年迎来千万人

  如今的汾河景区横跨太原6大城区,已形成南北长20.5公里,宽500米,总面积达1025万平方米的城市绿色生态长廊。为了给市民提供一个更加舒适、惬意的游园环境,汾河景区提质改造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过,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来这里休闲、健身的市民越来越多,游客也逐年增加。据统计,汾河景区目前全年接待游客已达1000万人次以上。
  足球场开放方便了市民
    汾河治理美化一、二期工程包括蓄水工程和人工湿地工程两部分,主要依据太原市城市规划和汾河太原城区段河道现状,以胜利桥为界,往南进行蓄水工程建设,往北进行人工湿地建设。工程始建于1998年10月,经过20年的治理建设,形成了北起柴村桥南至祥云桥共20.5公里的市中心绿化长廊。其中,胜利桥-南内环桥段,为太原市最早的河道治理工程,现为蓄水河段。由碧水沙滩、汾河晚渡等11处景点组成,已经成为市民健身、娱乐的主要场所。“15年了,我们一直在这里!”太原市民侯东,42岁,前几天在朋友圈晒出了与伙伴们一起在汾河公园管道桥足球场踢球的照片。“说起汾河公园管道桥足球场,真是再熟悉不过了,那里记录着我的青春。”10月6日,正在热身、准备踢球的侯东,回忆起了踢球的故事。十几年前,自幼喜欢踢球的侯东参加工作后,仍然坚持每个星期踢球。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聚华体育场都留下了他和同伴的身影。“平时基本上都是在学校踢球,后来朋友说汾河公园管道桥足球场开放了,我们就经常去。那里是草坪,踢起来感觉就是不一样。”侯东说,随着汾河景区的建设,踢球的场地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一到晚上,几乎摸黑踢球,现在灯火通明;以前好多球友抢场地,现在场地划分更加细化,分为五人制足球场和标准足球场……总之,环境越来越好,我们有了锻炼的地方,身体素质也一直不错!”
    习惯了踢球,每到周末下午,侯东都会约上十几位球友来到汾河公园管道桥足球场,不踢到天黑绝不回家。“有时是和熟悉的朋友一起踢,有时可能是三五群原本不认识的球友踢到了一起,有的还‘踢’成了朋友。我的好兄弟,也是生意上的伙伴,就是在球场上认识的。”
    太原汾河景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侯刚说,在汾河景区,每天有许多市民游玩、健身。随着景区面积不断扩大,来游玩的人越来越多。为了不断丰富市民体育文化生活,增强市民身体素质,景区除包括篮球场、足球场、门球场等健身场地之外,还建成了体育健身步道。汾河景区围绕“人、城市、生态、文化”的主题,把河道治理、环境保护、城市绿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环境综合整治,保持了城市滨河区良好的自然生态,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78种鸟类生活在景区内
    汾河景区柴村桥-胜利桥段,也就是市民俗称的“湿地公园”,包含北涧河景观桥、迎客亭、三亩塘、芦苇荡等24处景点。该段景区按照人工湿地标准建造,不但风光秀美,更是汾河自我调节的秘密武器。“最近发现汾河沿线的小鸟比以前明显多了,有很多鸟还叫不出名字。”太原市民刘大爷每天都要到汾河景区晨练,一年四季从不间断。他说,这几年汾河景区的环境越来越好,水域面积也越来越大,无论是晨练或暮归,总能在河畔、枝头上看见小鸟的身影。
    从2010年开始,太原市民武杰民连续在太原湿地公园拍摄了近150种鸟类的照片。“我把太原沿汾河周围120公里都跑完了,每年秋季都会到太原湿地公园观鸟。赶上汾河上游放水,河道内鸟类的食物就会增多,再加上这里栽种了大量的柳树,还有芦苇丛、绿草等,自然吸引了好多鸟类在此栖息,从而成为湿地最热闹的地方。太原湿地公园内最多的就是翠鸟和白鹭了,在公园内经常能看到白鹭捕食的场景。”
    太原汾河湿地公园始建于2005年10月。侯刚表示,汾河景区在建设之初,为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恢复河道的自然生态系统,特意保留了原来汾河水域中的绿洲、鸟岛,作为水生生物、鸟类的栖息地。此外,湿地文化景点有汾河人家、悬壶、金沙滩、石磨幽径、九曲阵、汇石园;科普教育景点有观鸟塔、三亩塘、野趣园、石趣园、索趣广场、树阵广场;休闲健身运动的有门球场、轮滑场、沙滩浴场、钓鱼池、框景入画、迎客亭、芳草渡;观赏景点有景观桥、旱溪、杏花听雨、碧水涟、仿木亲水平台、金色广场、牡丹广场、景观廊架、玲珑滩、苇絮飞花。通过这些年不间断的建设与治理,汾河生态环境有了极大改善,形成了北起柴村桥,南至祥云桥,宽500米,长20.5公里的碧水绿色景观长廊。
    建成20年来,据不完全统计,已有紫鹭、斑嘴鸭、花凫、翠鸟、白骨顶、红燕鸥、大苇莺等78种鸟类生活在汾河景区内,对物种保存和保护物种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汾河及其两岸大量植树、种草,保留沙洲、芦苇等,给各种鸟类提供了一个适宜生存的环境,人与动植物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链。
  巨龙汾河“戏水”吸引着市民
    每逢休息就去长风商务区,那儿有山西省图书馆、太原市博物院,白天可以读书赏文物,晚上可以在各种景观、景点拍照。目前,南内环-祥云桥段景区主要为游客提供亲水娱乐等活动,由汾水阁、湖心岛、新汾滩等23处景观构成。由于该段景区贯穿长风商务区,夜景醉人,已经成了市民夜拍太原的必来之处。
    汾河太原段的治理建设让太原实现了蜕变。2005年,太原市汾河景区二期改造工程开工。2007年以来,汾河景区共建设并开放了汾河二期工程14.5公里。如今,景区广场建成数量52个,最大的广场是位于跻汾桥西侧的“长风广场”,达1.8万平方米左右。沿汾河西岸,“汾之韵”“烟雨汾河”“雁桥”等广场和景点,分别反映了如诗如画的绿岛美景、历史悠久的三晋文脉、博大精深的戏曲文化和活力四溢的体育健身场景、水清草茂的原始形态。沿汾河东岸“祥云广场”“汾河晚渡”“雁丘”“沙滩碧水”等景点,依水造景、依绿设景,可领略到现代文明与历史底蕴、悠久文化与优美景观的完美结合。
    “太原又称‘龙城’,从汾河景区2002年架设起巨龙,我就始终关注。”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张敏每年都会拍摄汾河公园内的“中华第一巨龙”换装照。“为保证龙灯以崭新靓丽的姿态迎接广大游客,每年11月初汾河管委会工作人员会安排专人拆除巨龙的外衣,第二年‘五一’前又会对龙灯进行加固翻新,重新更换灯饰及外衣。16年过去了,看巨龙身后的汾河美景,会发现河岸两边的景致更加迷人。”张敏说。
    从张敏拍摄的一张照片可以看到,景区湖面之上点缀有彩色橡胶坝、大型音乐喷泉等,展现出一幅波光潋滟、水天一色的画面。而另一张照片,则是夜幕降临,在灯饰的照耀下,滨河东西路四条光带交相辉映,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立体美景。“没有整治前的汾河,河床内沙土裸露,冬春两季,盛行的西北风袭卷沙土,黄尘骤起,在城区上空肆虐,遮天蔽日,大风过后,河道两侧美丽的建筑物上蒙了一层厚厚的沙土。汾河整治后,城区段被水面、绿地所覆盖,人行道、游园、广场被大理石、水泥路面等硬化,从根本上消除了二次污染的隐患。景区内种植大量阔叶树,噪声传至树冠后,部分被反射或吸收,起到了较好的消声效果,为游人和居民创造了一个安静舒心的环境。”侯刚说,如今的汾河景区已形成穿越城市中心地带,蓄水面积500万平方米,蓄水量1000多万立方米,景观绿化面积340万平方米。如此规模的绿色长廊对城市防洪排涝、净化空气、消除水体污染、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起到重要作用;在炎热的夏季,最高气温比其他区域降低4℃左右,相对湿度提高10—20%。为此,国家水利部授予汾河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称号;国家体育总局授予汾河景区“全国优秀体育公园”称号;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太原市汾河景区管理委员会连续10余年被山西省精神文明工作指导委员会授予“山西省文明单位”称号。 晨报记者高慧娟田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