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10月08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0]

由一本粮油供应证想到的

  闲时整理书柜旧物,偶然发现一本蓝色塑皮本子,原来是早已淘汰的《太原市居民粮油供应证》。翻开细看,里面书写有每人每月的限购定量标准和购粮记录。夹层里还存着一些粗、细购粮票,食油供应证,副食号卷和伍市斤全国通用粮票。触景生情,引起我对旧事的回忆。
    上世纪80年代,居民口粮还是凭证供应。我居住在城乡人口共居的太原市郊区上兰,区域内有好几万人口,却只有位于原华北工学(今中北大学)大门口的一个粮站。记得有一个星期天,吃罢早饭,我就急忙拿了好几个粮袋去买粮。那时的粮食供应品种分粗、细粮,细粮是白面,只占所有粮食的百分之三十;粗粮就多了,有玉米面、高粱面,红薯干等;还有数量很少的小米。如果买不到小米,就得拿上粮票和当地农民换。农民没有粮票,但当时想买蒸馍、糕点又都得用粮票,所以农民也需要粮票。
    粮站门口有个老太太看管自行车,存一次车五分钱。存了自行车,走进粮站,发现前面已有20多人在排队,我便跟在队伍后边。等了一上午,好不容易挨近售票口了,却听“叭”的一声,窗口关上了。可离中午十二点还有十几分钟哪,一打听才知,原来是已经开了票的人还没都装上粮呢。没办法,只好等下午再来排队,要知道,那时耗上一天时间能买上粮就算是幸运的。
    又记得有次单位分期分批组织职工去北京参观,因为省市粮票不能异地使用,我只好换了些全国粮票,费了好大周折,要不去了连饭也吃不上。
    除粮食外,食油、肉、蛋和酱油醋甚至好些的纸烟都是凭证号供应。虽然居住在市郊农村,但买蔬菜也得到全市唯一的菜站,里面菜的品种也很少。年轻人结婚想买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弄个购物券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现在,将这些事情说给年轻人听,好像是说笑话故事。别的地方不说,仅上兰就有四五个大超市,粮油副食门店更是林立,粮食品种除了白面、大米、小米,还有江米、绿豆、红豆、荞面、莜面、糕面、薏米、燕麦片等等,而且一个电话还送货上门呢。再看那些水果店,当年只能在秋冬季节才能见到苹果,还只有国光这一种,如今除本地瓜果外,还能见到香蕉、菠萝、芒果、柚子、火龙果等热带水果,一年四季琳琅满目……
    如今,城乡经济发展、市场繁荣,各项民生事业发展变化都很大,人们的吃、穿、住行都有了巨大改善。许多家庭已住进了楼房,还买了小汽车。这在当年是连想都不敢想的啊!
    史绍东(太原市委老干部局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