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10月08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7]

节假日常陪伴

父母见到自己时最幸福
  “共与父母度节假”这是“新二十四孝”里的第二条内容,读来很简单,但落实到行动上,有多少人真正能做到呢?其实,我们身边还真不乏这样的人。
    山高路远阻挡不了回家的热情
  “国庆假期当然要回家了,无论乘坐什么交通工具。”晋城的牛佳是在太原上的大学,2007年毕业后就留在了太原工作,日子过得单调而忙碌,“我也不知道每天在忙什么,但就是感觉抽不开身。等到假期稍微缓过来点神,就想家,惦记爸妈,所以只要节假日放假3天以上,我肯定要回家。”牛佳倒不全是为了遵从“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而是父母健在的时候真真切切地觉得,哪里的名山大川都抵不过老家门前的一条沟、一棵树更让人挂肚牵肠。所以,假期还未真正开始,牛佳就已经开始盘算回家的行程了。
    从太原到牛佳的老家晋城市沁水县中村,地图显示有400多公里。每次回家,牛佳会到建南汽车站赶最早一趟太原到沁水的大巴车,经过5个多小时的颠簸后到达沁水县,然后再坐16时由县城开往他们村的班车,17时左右就到家了。回一趟家,牛佳几乎要用十个小时。“够折腾吧?但一想到爸妈见到我开心的样子,觉得一切都值。”牛佳一脸坚定,幸福感满溢。
    醒悟后懂得了陪伴的重要
    王峰与父母生活在同城,同牛佳一样,只要是节假日,他必然在家陪父亲。
    起初,王峰并不是这样的。刚刚毕业时,他认为事业更重要,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工作上,即使到了周末或假日,也在经营和朋友、同事的关系。一年中,王峰回家的次数,一只手就可以数完。母亲去世后,王峰更不常回家了。因为父亲的严厉,王峰和父亲并不像别家父子那般亲昵。
    “2014年的一个周末,我刚走进父亲家的小区,看到满头白发的父亲拄着拐棍坐在花坛边和几个老头、老太太晒着太阳在聊天。见我走近,父亲先是一惊,而后撂下一句‘不跟你们瞎扯了,我儿子回来了’,就起身和我一起回家。”王峰说,自己和父亲是在老头、老太太们羡慕的眼神中离开的,“在外人眼中我是个孝顺的儿子,而我却特别惭愧。”
    搀着父亲回家途中,父亲的眼神里满是温柔,絮絮叨叨给王峰讲着东家长西家短。也是在那一瞬间,王峰突然发现父亲老了,也由当年那个从不爱聊闲话的严父,变成了“爱攀比”的慈父。自那之后,王峰暗自下定决心,减少应酬,节假日一定要回家陪父亲。这么多年里的节假日,王峰在父亲身边从未缺席。
    65岁老人回家探望90岁母亲
    “母亲快90岁了,我每个节假日都要回老家。”国庆假期前,65岁的钮学军又开始期待和老母亲相见了。
    凑节假日回家探望父母,倒不是因为钮学军有多忙,而是在等孩子们放假,“我也是一个父亲,我的孩子工作再忙,每次放假也会回来一两天,我们再一起回去看老母亲。”孝的氛围是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钮学军用实际行动示范着何为孝顺。
    很多人总觉得父母还在,以后见面的机会很多,于是把工作、事业、爱情都排在了父母前面。其实人生就是减法,见一面就少一面,相处一天就少一天。钮学军也是在步入老年后才真正读懂。
    回家前,钮学军总会上街采购母亲喜爱的吃食,他怕村里不如外面条件好,想把稀罕的东西都搬到母亲跟前。“母亲不愿意离开老家,我也不能强求,只好多回去看看她,哪怕只是回家一起吃顿饭,跟她唠唠嗑。”因为感同身受,所以钮学军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