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09月19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1]

明代“铁飓”毁屋拔树

  最近,强台风“山竹”肆虐,带来巨大损失。其实,台风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明清时期海南岛一带的县志里对此多有记载。不过,当时称“台风”为“飓风”,更甚者称作“铁飓”。
  明代:凶猛“铁飓” 毁屋拔树
    目前能查考到的记录,明代风灾有27次之多。志书中所说的“铁飓”,其杀伤力貌似时下的“超强台风”。
    如天启七年(1627年),发生在海南临高、琼山境内的飓风,威力之强大,到来之反常,震撼人心。“九月霜降后数日,飓风尤大作,摧垣拔屋,民庐舍无一完者,土人谓之铁飓。临俗霜降后从无飓风之患,故以为灾。”同时受灾的还有琼山:“九月霜降后,飓风大作,摧屋折木,琼人谓之铁飓。”
    民国《海南岛志》总结了飓风发生的规律。据记载,海南飓风发生的季节在“芒种以后,立冬以前”,频率是“或一岁累发,或累年一发”,“秋分有,则寒露、霜降并有;秋分无,则寒露、霜降俱无”。飓风将发前一两天,“云气浸空而疾飞,或海吼水腥,海鸟惊飞,断虹饮水,亦其征也。”飓风发作时,“暴雨挟之,横冲直决,撼声如雷。起于东北者,必自北而西;起于西北者,必自北而东。”飓风持续时间,“小则二三日,大则七八日,皆必转南大作而后息,谓之‘回南’。回南不雨,必再作飓。”飓风大致有4种。一般会裹挟暴雨,是有雨之风;偶尔也无雨,称为“干风”;飓风发作时一般不打雷,有“有雷不成飓”一说;也有打雷的,声音大而久,称“铁飓”。“干风”有害于庄稼,但对房屋破坏力小。“铁飓”则锐不可当,拔树飞瓦,无物不损。
    还有一种暴风,海南当地人称之为“鼓龙风”,“起则尘埃遍野,林叶飞空,其势更雄于飓。”它暴风骤起骤停,海上渔民最为忌惮,陆地上的人不会有什么危险。
  清代:飓风击打海匪“乌石二”
    决定清代后期一个大事件命运的,似乎与一场罕见的“鼓龙风”有关。海南《文昌县志》记载:“嘉庆十三年戊辰九月十六夜,飓大作,海潮自铺前涨至乌树岭下,有十余里,居民死者十余人。经年田咸,不可耕种。”伴随1808年这场飓风的,还有一段海贼为患的历史,同样被收入其中。
    嘉庆年间,广东海匪“乌石二”等人聚众举事,船队横行海上,常常登上海南岛大肆掳掠,官兵都奈何不了他们,民众深受其害。文昌头苑岭头村的潘琼宇愤恨不平,卖掉牛群筹措钱款,搭起一座高楼,招集巫师诵经,怒视着海上的匪船,潘琼宇甚至咬破手指,书写“奏章”上诉天庭。不出几日,飓风大作,匪船沉海和被击碎的不计其数。从那以后,“乌石二”势孤力薄,最终被官军剿灭。“乌石二”的战败固然与在文昌海域受飓风重挫有关,但飓风的本质是天灾,应该与潘琼宇所做的法事无关。据《海南省千年自然灾害史料集》记载,清朝海南岛的飓风有127场。击垮“乌石二”船队的那一场,只是其中来势最为凶猛的一次。该书总结了一条规律:风灾、水灾、潮灾往往同时发生,大多数水灾、潮灾皆由风灾引起,灾情大都混在一起。1808年那场风灾,就引发了海潮,使沿海农田盐碱化,无法耕作。
  民国:4号台风60年一见
    民国时期,海南岛在39年间遭遇至少41次台风天气。其中,1948年8月25日的第4号飓风,为60年所仅见,也是描述最具体的一次。
    飓风从零时开始施威,一个小时后转移到海口市区,7时30分风势加剧,暴雨挟带海潮袭向街区,导致南郊房屋倾覆,仅剩残垣断壁。私立海南大学的礼堂全部倒塌,附属中学的课室、宿舍只剩空架;陆军医院的药物、仪器损失殆尽;盐灶房屋支离破碎;后勤部汽车厂和公路处边沿当风,全部塌下。
    海口堤岸海浪、巨风掀开仓门,货物流失,漂流满街。水巷口塌铺两间,压死10人以上;新民路压死数人;军医营养厂分院塌下,压死伤病士兵十数人。国立高农职校全部校舍吹塌;国立侨中损坏不堪。泊在港口的“美利轮”船,开尽全速,敌不过风力的一小半(据说美利轮最高时速18里,而风力至少50里),轮船被卷上白沙滩上,船身作90度倾斜;“华龙轮”被搁在海港外沙滩;“福林轮”为登陆艇改装,也被抛上盐灶;“国展轮”搁浅在白沙门沙滩。数百艘帆船不知去向,三艘海关检查船则碎成片状。 据《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