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08月20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0]

故乡的沟故乡的桥

  我的故乡运城市万荣县西村乡桥南村,因村子在土桥的南面而得名。
    桥南村南靠稷王山,东西北三面都是深沟,北面沟底有一座土桥,人们叫它桥沟,是村里通往外界的唯一道路。桥南村人得益于桥沟,也受害于桥沟,把桥沟填平,成为桥南人祖祖辈辈的迫切愿望。桥南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行路难、吃粮难、喝水难、就医难、娶媳妇难的贫困村。
  1——
    记忆中,桥沟曾出现过好几种面貌。最早时,桥为土桥,桥面不到3米宽,老式木轮车、铁轮车容易通过。桥北是在土崖上开出的一条弯弯曲曲的下坡路,桥南是在沟坡上开出的又陡又窄的上坡路。桥两边是悬崖,人往下看,都感到头晕。外来的牛马车走到桥边,便不敢继续前行,只好请桥南村的赶车把式帮忙赶车过桥。后来,桥南边塌陷,出现一道豁口,有村民在豁口上搭了一块木板,冒着危险勉强赶车过桥。后来,一场暴风雨使残存的土桥彻底垮塌,桥南村成了“孤岛”。村民赶车出村,要往南上五六里陡坡,到稷王山下再绕过沟的尽头,再往北下到别的村,才能如愿。
    1958年冬至1961年春,全体村民翻修了桥和路。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陈金锁,带领村民完成了修池塘、建大部队、盖学校、加深水井等几项工程。可还没来得及缓口气,桥就塌了,路也断了。当时村里很穷,连买窗户纸的钱都没有,陈金锁咬咬牙说:“全村人修桥!”为减少土方量,陈金锁把新桥桥址选在老桥旁边沟较浅、面较窄的地方。全村300多名男女老少齐上阵,爆破、铲土、运土、夯实,各尽所能。三伏天人们干得汗流浃背;三九天,人们手脚裂开道道血口。在人缺粮、马缺草的情况下,大家克服了重重困难,建成一座五六米宽的新土桥,开通了一条坡势较缓的新土路。
  2——
    上世纪60年代,一场暴雨导致山洪暴发,桥下涵洞堵塞,洪水把桥面冲出一个大口子,桥南村对外的交通又中断了。人们只好在口子两边各铺一条小坡,人能勉强通过,但车辆根本无法通行。夏收后村民们用木轮手推车把公粮推到桥边,靠肩扛人抬,把公粮和手推车转到断桥,才能到达七八公里外的粮站缴纳公粮。深冬,村民们又用同样的办法把返还粮、救济粮运回村里。
    经历“文革”的老支书重新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修桥。他争取来资金,购买水泥管,带领村民重修涵洞,整修桥面。有一位小伙子还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桥修好后、虽然是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但他们非常珍惜:雨水冲路及时填,冬天下雪及时扫。
  3——
    2008年,县长几次到桥南村调研,之后给村里拨了修路款。村里租了一辆推土机,铲高崖、扩道路、抬桥面、降坡度,使桥沟焕然一新。人们在桥西土崖上镶“惠民桥”三个大字。
    2009年国庆期间,我回村短住,发现桥上多了几堆新土。我以为村里又开始修桥了,村党支部书记兼村长陈志勤告诉我:“国家修建山西闻喜到陕西合阳的高速公路,从桥北经过,多余的土没处倒,咱们把这件事揽下了。村里不花钱,用不了多久,桥沟就填平了。”临近春节,我又一次回村,路过桥沟时大吃一惊。不到3个月的时间,桥埋了,坡没了,呈现在我面前的是足有20多亩平展展的新造地。我感慨万千,长久以来困扰桥南村人的天堑终于变成了通途,桥南村人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村民们感动地说,“桥南村竟然把沟填了,这是过去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行路难问题的解决,党的各项好的政策的落实,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村里建起了20个香菇大棚,成了脱贫致富的生产基地;家家种柴胡、板蓝等药材;大街小巷全部硬化;大部分农户都安上了自来水;盖起了大舞台,建起了大广场,组织起妇女广场舞队;建起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有女不嫁桥南村”已经成为历史,山外的姑娘一个个飞进村;在村盖房,不再是稀罕事……愿桥南村的明天,如雨后青松更加苍翠,像虹霓当空分外美丽。 陈首魁 (运城市委老干部局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