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08月17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6]
在城市记忆中搜寻古旧之美

雨中朗读“溜”进太原的情调里

  开栏语:
    为了今天而对话昨天,为了明天而珍藏今天。
    若这世间有一种存在,横亘过去、现在、未来,且是我们可以身临其境的,古建筑定占一席。它是先人生活智慧和价值观的结晶,亦是今人文化自信的源泉。
    在全省倡导文物活化利用开放利用的背景下,为进一步打造重点教育项目,山西博物院于7月、8月开展“见证——魅力古建·趣游学2018主题活动”。通过“城市记忆”“流光溢彩”“众里寻塔”“百态民居”“近水楼阁”五个主题,探访我省十几处代表性古建筑,每期有10—20名青少年学生参加。沿着设定路线,游学团要走过寺、祠、庙、塔、园、阁、楼,了解其地理特点、形制渊源、结构科学,领略皇家建筑的威仪、文人建筑的清雅、民间建筑的趣味。
    本报作为独家媒体全程跟踪采访。今起,推出系列报道“问候古建筑”,以日记形式呈现一路所见所感。
    古建筑惊艳了时光,此行可谓一眼千年,风姿无限。
  线路一:城市记忆窦大夫祠—崇善寺—晋祠
  时间:2018年7月13日天气:雨转晴带队:山西博物院教育部武艳琴郭宁队员:10名学生
    约2500年前,晋国有一位叫窦犨(chōu)的大夫,是个耿直boy,连孔子都给他点赞“晋国之贤大夫也”。窦犨封地在今太原市阳曲县境内。往南数十里的晋阳城,是窦犨的同事、晋国执政正卿赵简子所建。窦犨与赵简子一个崇礼,一个尚法,政见多有不合。《国语·晋语九》中就记载了他俩的一次对话,观点之悖势同水火。此二人地理位置上一南一北,政见更是一南一北。
    而今天,山西博物院“魅力古建”游学团就要跨越太原城的南和北,从中心走到边缘,从繁华走入幽静,走进城市最古最旧的记忆里。
  辩论
    9时,到达窦大夫祠。红色大门闭着。门口的核桃树在雨中摇曳,刚从车上下来的学生们披着雨衣随意伸着懒腰。上前叩门,无人应答。尽管已预约,但仍像一群不速之客。小扣“红门”久不开,“游园不值”反倒让此次探访平添了几分迂回的美感。电话联络后,绕道东门进院。
    进门左转角,拾阶而上,是鼓楼。面北而立,左45度处是窦大夫祠主体建筑。此时的西山雨雾,如云如烟。
    鼓没了,台基在。围坐在鼓楼台基上,我们来聊聊晋阳城。
    晋阳之名最早见于《左传·定公十三年》:“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晋阳城位于今太原市南郊古城营村西,初为赵简子家臣董安于主持修建,后另一家臣尹铎继续修治。作为当时大城市,晋阳城坚固又富庶。山西博物院“晋国霸业”展厅的镬(huò)鼎,即出土于赵卿墓,是迄今所见的春秋时期最大的青铜鼎。
    赵简子权极一时,赵卿墓可证;窦犨则因治理汾河水患备受拥戴,太原市上兰村的窦大夫祠可证。
    《国语·晋语九》所载二人辩论什么样?必须演一下。
    场面大致是:赵简子借雀、雉可变而人不能变,抒发受制于晋侯和知、韩、魏三卿,难展宏图大志的郁闷心情。而窦犨却以范、中行二氏不顾民生死活,倒行逆施,直落得失地、丧权、败家、亡宗为例,表明以礼治国、维护晋侯之尊的态度。
    10名学生两两分组,小甲扮窦犨,小乙扮赵简子。小甲笑场不断,小乙NG不止。小乙吐槽小甲:“小窦哥,你太不严肃了,如何带领百姓垒堰导水,广开农田,安居乐业呢?怪不得赵简子要杀你。”小甲也不示弱:“哼!我们现在所在乃是窦大夫祠。千百年来,百姓一直记得我、爱戴我。你倒是杀伐决断、霹雳手腕,可有人爱戴你吗?”
    窦犨和赵简子观点“南北对峙”,有没有绝对的对错?这需要思考。
  香火
    从思考中醒醒,去参观主殿了。
    入主殿必经献厅。献厅是祭品陈列处,献厅和主殿相连扩大了祭拜的场地,是窦大夫祠的特色之一。
    站在献厅内,仰望藻井:四角转八角,八角转圆。人站在四方的地面仰望着圆圆的天空,空中的楼阁是神仙的居所——这是藻井意在形成的观赏情境。顶部装饰水生植物,寓意防火,同时给人深邃感,像在望一口深井。
    一低头,眼前是正殿。轻推殿门,“吱呀”一声,像推开历史之门。“这扇门用粉色矿物颜料打底,再用金色颜料描上龙的图案,立粉贴金。”艳琴调动着学生们的想象。如此闪耀的用色,即便放到今天的时尚里也是出挑的,因为美不是简单的吸睛,而是在闪亮表面背后能找到文化的渊源。而游学,就是科普这些“渊源”的好方式。
    窦大夫祠早在唐之前已有,主要建筑正殿、献厅、山门殿是元代至正三年重建。窦大夫像左侧一株碗口粗的梧桐树枯干锃亮,传说是游人祭拜之后要用手摸,日久天长所成。学生们排着队依次摸着枯树干。一旁,艳琴说:“从树干就能看出窦犨有多受爱戴。”
    窦大夫祠背靠二龙山,北端地势高,可俯瞰整个建筑群,各种屋顶尽收眼底。这时,中国古建筑知识普及课派上用场: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其等级大小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
    数完屋顶,直奔崇善寺。午间的崇善寺人来人往。进院前,郭宁要先为学生们介绍:隋唐时,晋阳城建设进入鼎盛期。崇善寺原为隋炀帝行宫,唐初称白马寺,后改名延寿寺,明代改为崇善寺。大悲殿是其代表建筑。
    香客进出大都带着水果。过了一会儿,一位僧人拿两个苹果给我们,没有言语。当天是农历六月初一,水果是祈福的贡品。相较于窦大夫祠,这里满是现时的香火味,和具体生活有切不断的关联,就像那两颗苹果一样日常。
  游人
    从“香客往来”场切换到“游人如织”场,还是比较容易的。午饭后,游晋祠。即使秒变游人,也要做一个有知识储备的游人。在景区西南角的一棵老槐树下,郭宁“变身”导游开讲:晋祠主祀周武王次子唐叔虞,所以又称“唐叔虞祠”。后来,当中祭祀水神(唐叔虞之母邑姜)的圣母殿逐渐发展扩大,成为晋祠内最大的一组建筑群。
    晋祠以水聚气的环境理念、献殿、侍女像、铁人、水上立交桥鱼沼飞梁,都是颇具特色的古建筑元素。作为游人,要和这些元素自由互动。
    献殿可真够“绝”的,内部连一根立柱都没有,空间大到能跳绳,把减柱法运用到极致。而顶部的抬梁式结构,让檐“飞起”更明显,“飞”得更高更远,整个建筑都轻盈起来。
    穿过献殿,来到圣母殿前。为保护文物,圣母殿禁止入内。透过木栅栏缝隙,端详每一个侍女的脸庞、仪态,竟无一相同。这43个来自宋朝的彩塑女子,有低眉颔首的,有喜溢眉梢的,有愁容覆面的……晋祠代言人果然名不虚传,难怪梅兰芳先生要连看三个多月。我们也来找找,出现在历史教材中的侍女是哪个?指来指去,直到把自己弄晕,还非常享受这个猜测的过程。
    转到难老泉边,油锅取币分泉眼的传说故事不绝于耳,游人听得津津有味。有新闻称,在生态环境治理和用水结构调整双重作用下,难老泉水位持续回升,有望复涌。传说有趣,这则信息也很有用。未来某一天,学生们能看到原装难老泉。那是太原环境治理的成绩,更是下一代文化自信的依凭。
    游览之后:每个学生随机抽取朝代和角色,为家人写一封到晋祠游玩的家书。家书中所讲内容应该符合朝代背景。可选取的朝代有:北齐、唐代、宋代、清代;可选取的角色有:文人、侠客、商人、农民。
    古今结合,写信不难。天已放晴,阳光耀眼。古建筑的生命需要我们和学生们一点点去发现。
    古建筑是城市的另一个花园,那里有城市的底色,有城市的情调。
    此时情景此时天,艳阳下,细雨里,游学团用一日光阴走进太原的记忆里,“溜”进太原的情调里。雨中分角色朗诵的体验是唯一,阳光下找到书中的侍女也颇有意趣。走出高楼林立,去问候古建筑,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想象力。 晨报记者赵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