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08月15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9]

死 而 不 朽

  “死而不朽”,指虽死而声名、事业长存。《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曰:“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之不朽。”
    公元前549年,鲁襄公二十四年春天,穆叔奉鲁侯之命出使晋国。晋大夫士匄(gài)(范宣子)奉命迎接他。士匄问穆叔:“古人云,死而不朽,说的是什么?”穆叔答:“鲁国有一位先大夫叫臧文仲,死后,他的话世世代代不废弃,即不朽,您说的恐怕就是这个吧。我还听说:‘最高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树立功业,再其次是树立言论。’若能做到这样,人虽然死了,其德行、功业、言论也久久不会废弃,古人谓此‘三不朽’。”
    士匄在晋国执政,不注意立德、立行、立言,而是看重财物。诸侯国朝见霸主晋国,得献上丰厚的贡品。诸侯郑国感到承受不了,郑伯去晋国时,郑相国子产给公孙夏写信,要他转告士匄:“我听说君子领导国家和家庭,不是担心没有财货,而是害怕没有好名声。好名声,是装载德行的车子;德行,是国和家的基础。有基础,国和家才不至于毁坏。用谅解来发扬德行,就可以装上好名声往前走,远方的人就会来到,近处的人就会心安……”子产的话使士匄很受教育,从此士匄减轻了诸侯国对晋国很重的贡品负担,换来了好名声。
    (编者注:我省运城市绛县便是古时晋国国都所在地。)摘编自《晋文化典故》
  (曲沃·景元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