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08月13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6]

岁月抹不去铁骨

——记解放战争老兵高吉根
  □候宏清 文/摄
    拜访老兵高吉根,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由村干部指引着记者来到田家会街道义居村一户干净整洁的庭院,眼前一位九旬老人慈眉善眼的形象。朴实宽厚与和蔼隐忍深嵌在棱角分明的面部皱纹里,如影相随的亲和力一如缭绕的香烟,真切地透过他的银须白发和眼角眉梢,让人顿时倍感亲切,一想到他是位曾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兵,又让人不自觉地在内心升腾起一股敬意。
    高吉根身材颀长,约摸有一米七五。尽管步入耄耋之年,却依旧不失挺拔感;泛白的胡须顽强地围满他的络腮,却仍遮不住他俊朗的面部轮廓;岁月的年轮让老人的牙齿早已脱落了大半,但言语表达却异常清晰;澄澈而倔强的眼神里面无疑蕴藏着动人心魄的故事。一个趟过战争的河流,从枪林弹雨中跋涉过来的老人,本身就是一部厚厚的传奇。
    生于1928年的高吉根入伍时不过是个20岁的毛头小子。“我大哥是烈士,他在抗日战争中光荣牺牲了,他的名字至今还刻在离石区烈士陵园的石碑上。我母亲那会儿死活不同意再让我去当兵,可我从小就向往着成为像我大哥那样的人。所以,我便背着她偷偷地报名参了军。我当时跟着贺龙的部队参加战斗,是在1旅2团1排2班。”高吉根回忆道。
    1947年3月,胡宗南率领十多倍于我军的蒋匪军进犯延安。高吉根也因此跟着部队经历了一生中最为艰苦,也是记忆最深刻的延安保卫战。战斗冒雨打响,战士们于爆破后架梯登城。解放军带的是重机枪、步枪等简陋装备,对抗的是国民党的榴弹炮、坦克和飞机。“胡宗南的部队有飞机、坦克来支援,我们这些都没有,打得很艰难。”高吉根继续道:“部队向前冲锋,战士们左手提枪,右手握手榴弹,登城墙的大高梯子一蹬一个人,爬到墙头上先扔手榴弹。城墙下是一道壕沟,壕沟前面才是跑汽车的马路……”尽管已91岁,但高吉根对那天的战斗仍然记忆犹新,“子弹横飞,血流成河,很多战友丢了性命,我也负伤了,是被抬着送进医院缝了9针,歇了两个月才好。”
    除了这些残酷的回忆,高吉根的军旅岁月中不乏一些轻松的小插曲。作战间隙,高吉根和战友们除了休息,大多时间还是用来学习。行军时,他们把写着大字的纸贴在前面战友的背包上,边走边念。他说,在战火纷飞中学习,会暂时忘了战争,心里就没那么害怕了。不论在战争还是和平时期,他都不怠于学习。高吉根的女婿高班大特意展示了老人写的字,字迹清晰娟秀而又遒劲有力。平时,高吉根也喜欢在农闲时候看看书,床头经常压一本《水浒传》。“翻了很多遍,我最喜欢林冲,如今眼睛不行,看几页就犯困。”老人说完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战场给他留下的印记,除了身体上的伤痕和梦境中的战争,还有这些伴随后半生的习惯和素养。
    1948年,高吉根随18兵团来到四川省西昌地方公安局。“那个时候,特务的反革命行动时常发生,这对于基层公安局人员来说责任重大。在高吉根的记忆里,除了抓特务就是审讯他们,每天都很忙,也基本上没有休息的时间,时常打会盹就继续干活。高吉根坦言,“那会儿没有交通工具,特务和土匪们总是很狡猾地躲在山区,我们经常需要走很多路,鞋子总是不知不觉就被磨破了。”
    1958年,高吉根从部队退伍回家。随后便娶妻生子,过着安然朴实的生活。高班大介绍说,丈母娘去世早,老丈人一个人独自生活了30多年。他性格比较倔强,平时话也很少,从来不愿意给子女们添麻烦。“直到去年老人生了一场大病以后,好说歹说,才答应搬来与我们同住。”高班大说,自己对老人的战争经历了解的也不多,只是近几年,才渐渐发现老人特别怀旧,常感叹世事变迁,时光走得太快。去年还特意让自己带着去拍了照片。照片被特意放在床头,还专门过了塑。相片中,老人身着黑蓝色中山装,腰杆挺得笔直,清瘦的面庞里依旧是藏不住的倔强。
    采访接近尾声,老人执意送我们到村外大路上。他指着远处一棵大柳树,感慨道:“当年我们就是在那里集合入伍的,与我同行的离石老兵不止我一个,不过从前线再能够回到家乡的就没有几个,时至今日依然在世的恐怕更少了。唉……”老人稍稍停顿,又继续道,“感谢你们的到来,感谢党和政府还能记得我。”车子缓缓开动,老人的身影在周围一片绿树中依旧突兀而挺拔,像一棵拒绝老去的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