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08月01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6]

大同贫困学子赴天津面谢资助者

  7月28日,在天津大学,大同市云州区峰峪乡施家会村的高海琴和儿子门振琪,与13年前资助过他们的天津大学化工学院04届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乙班 (以下简称过乙班)的同学姜志勇、李霞等人见面致谢,向他们赠送了代表大同人民深情厚谊的大同黄花。姜志勇等向门振琪赠送了钢笔,鼓励他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天大的研究生,做一名光荣的天大人。大同市爱心人士辛永强全程赞助了本次感恩答谢活动。
    高海琴一家是施家会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门振琪是重庆西南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即将升入大四,准备考研。
    门振琪5岁时,父亲因煤气中毒去世,高海琴艰难拉扯一双儿女长大。她先后当过保姆、裁缝、饭店服务员、服装售货员,工资最少时只有150元,除了交房租,生活费所剩无几。2005年时,国家还没有“两免一补”政策,两个孩子的学费、借读费和书本费需要800多元,开学前,这笔钱把高海琴愁哭好几回。
    当时,在大同进行社会实践的天大化工学院过乙班的同学提出要资助当地的一名贫困生。回到天津后,全班30多名同学们从微薄的生活费中节省出300元,交给大同县城镇二小老师郭恒梅,用于资助她班上成绩优异的贫困生门振琪。
    因为母亲不会写字,门振琪就给过乙班的同学们写了封信,有不会写的字,就用拼音代替。信中他没有述说没有新衣服和玩具的苦恼,也没有说失去父亲后生活的艰难,只说了一个孩子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和向往。
    过乙班班长姜志勇代表全班回了信,还寄来他们班篮球比赛获胜后的合影。此后,双方连续两年通信交流。奇妙的大学生活和大哥哥、大姐姐们的知心话,帮门振琪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考大学成了他的梦想,过乙班在他贫困的童年生活中,扮演了相当于父亲的重要角色。
    高海琴说,天大学生资助的钱是有限的,但精神上的鼓励和对孩子的引导,是无法估量的。
    天大学子的爱心也给门振琪一家带来好运。学校减免了门振琪一半的学杂费。过乙班的同学们毕业后,又有一位爱心老板在门振琪上初中时资助了他。此后,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贫助学政策。门振琪顺利上了高中,之后又考上了西南大学计算机专业。
    如今,就要上大四的门振琪为了挣学费,暑假没有回家,选择留在重庆当家教。
    记者了解到,高海琴虽然生活困难,但在公益的“考场”上从不缺席。面对发病倒在街头的老人,她打车送老人回家。别人劝她少管闲事,她说:“我本来就一无所有,不怕跌倒。”她给流浪者买食物,定期给智障人送钱送吃的。县里的公益活动,她每次都参加,哪怕只捐10元钱,也要尽一份力。
    此前接受《每日新报》采访时,高海琴讲述了13年前天大学子的资助往事。她说自己一直把这份温暖记在心里,也正在传递给更多的陌生人。她希望孩子上班挣钱后,到天津找到当年的资助者,当面向他们说声谢谢。
    经报道,“大同贫困受助学生一家寻找天津大学当年资助人”一夜之间在天大的朋友圈中传开了,同时也在天津市民中形成很大反响,他们纷纷为大同人民点赞。
    赞助本次答谢之旅的辛永强表示,中国有“施恩勿念”的美德,但一些受助的贫困生忘记了“受恩勿忘”的底线,甚至因为贫困怨天尤人,给社会制造了不少负能量。高海琴母子的感恩之心难能可贵,对他们自己来说也是一笔财富。门振琪虽然在单亲家庭长大,但很阳光,也热心公益。大一时获得贫困补助,大二时他主动把补助让给更困难的同学。因为心怀感恩,他在成长道路上没有走偏。在此,我们号召接受过爱心资助的人,不仅要说声谢谢,还要大声说出来让更多人听见,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好风尚,让社会更加温暖。
    在两地媒体和爱心人士的努力下,促成了此次爱心答谢之旅。见面会上,门振琪汇报了自己的成长和学习情况。高海琴在回忆过往时几度哽咽,她告诉大家云州区(大同县)今年底就能脱贫摘帽的好消息。
    姜志勇等人也感慨万千,他们说,怎么也想不到当年一个不经意的举动,改变了一个贫困家庭的命运。特别是相关报道传开后,天大的校友纷纷对他们说“你们过乙班真棒”。这次见面会将鼓励他们在公益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同时也会带动更多的扶贫助学资源到大同的贫困县对接,推动津同两地的交流合作像桑干-海河水那样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致谢活动结束后,辛永强给门振琪预订了当晚飞重庆的机票,鼓励他通过自己的奋斗,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晨报记者冯建军通讯员杨生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