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07月17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9]

在生活的夹缝里也能活出明月般的风采

  毛小芳
    文如其人,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诗词需细细品味,人格也需细细品味。
    大约十五六岁的时候,我读到了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顿觉那些诗词如汩汩清泉直流入人的心底。因了那些诗词,我时常去体验那风、那雨、那月,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诗词描述的美。
    那个时候,我以为苏轼就是个世家子弟,富贵之极,事业生活顺风顺水,要什么有什么,写写诗词就是附庸风雅。很多年后,才了解到苏轼的一生是在灾难和被贬、流放中度过的,但在苏轼的诗词里却看不到抱怨,也没有消沉,只有快乐和对人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打不倒压不垮,还能为人类贡献了那么丰富多彩的文章和思想?
    苏轼的大部分诗词是豪放的、旷达的、辽阔的,富有哲理,被归为“豪放派”。“老夫聊发少年狂”中,一个“狂”字气概豪迈,“一蓑烟雨任平生”于简朴中见深意,表达出了旷达超脱的胸襟,怀念妻子王弗的句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因喜欢苏轼的诗词,便去探索苏轼的内心和人格,我突然发现,苏轼能写出那些真挚的、感人的诗词,是因为他对生活强烈的热爱,对亲人朋友强烈的热爱,对大自然强烈的热爱。
    苏轼一生被贬再贬,穷困潦倒,被命运一次次抛到无边的旷野,却一生有人追随。他的身上有什么秘密呢?
    因“乌台诗案”,苏轼被关押在百尺深的监狱里,随时都有可能被朝廷杀头,别人躲都来不及,唯恐灾祸上身,这个时候,却有个叫梁成的狱卒,悄悄照料着苏轼,安慰着苏轼,帮助着苏轼。当时,苏轼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就写了一首绝命诗,请求梁成送给弟弟苏辙。善良厚道的梁成把这首诗藏到自己的床下面,直到苏轼被释放,又把诗送还给苏轼。
    被贬黄州时,饥寒交迫的苏轼又得到了卖酒人潘丁等市井人的帮助,开荒种地,在收获黄灿灿粮食的时候,也收获了人间的温暖。在黄州,苏轼敞开胸怀,写出了一生最多最有价值的诗词,潘丁等市井人功不可没。爱喝酒又会酿酒的苏轼,恐怕当年没钱买酒。仗义的潘丁没少请苏轼畅快喝酒,与苏轼结下了深情厚谊。
    狂傲的米芾在当时也是“风流人物”,却不惜辗转千里专程看望苏轼,对苏轼毕恭毕敬。苏轼拿出最珍贵的平时都不舍得示人的吴道子的真迹,与米芾切磋画技,最后竟将这幅画赠送给了米芾。谁都不放在眼里的侠士陈季常,快马长剑,只在高山密林间,却视苏轼为知己,常与苏轼彻夜长谈。太学士马梦得,更是放弃官位,甘愿追随穷困潦倒的苏轼,一生都不离不弃。
    不知苏轼有怎样的人格魅力,吸引了芸芸众生。苏轼曾在《赤壁赋》写道:“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豁达的苏轼,善于与人分享,更是将钱财看做身外之物。他在蜀中故人巢谷那里得到一个偏方,可以治传染病,但故人要他起誓不传人。他在杭州时,传染病大流行,死了很多人。他心急如焚,为了救活老百姓,顾不得故人的叮嘱,想来故人也会体谅他是救危急的,就让人在闹市口支了大药锅,天天熬药,免费送给老百姓。后来,他还创办了“安乐坊”,是我国最早的民间救济医院,专门救治没钱看病的老百姓。
    王巩因受“乌台诗案”的牵连,被发配到了岭南。当年的岭南不仅偏远荒蛮,且疾病也多,但王巩不仅没有憔悴消瘦,反而光彩照人,这让苏轼很奇怪,就问一直跟随王巩的侍妾柔奴。柔奴“笑时犹带岭梅香”,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其实,苏轼又何尝不是这样?走到哪里,就把哪里当成自己的家,能伸手帮人的就尽量帮人,自己也在生活的夹缝里寻找生活的乐趣。爱好美食的他,六十多岁被发配到山高皇帝远的海南时,很难找到肉食。后来,他发现人们不要的羊脊骨缝里还有些肉,就用火烤熟拿牙签剔着吃,还幽默地写信给弟弟,让他不要把这个美味告诉京城的达官贵人,省得他们来与他抢。
    苏轼就如一轮明月,照亮了我们人生的沟沟坎坎,照亮了我们生命的白昼与黑夜。何羡长江之无穷,何羡历史之悠久,一生有苏轼的诗词与我们相伴,人生知足。
    (作者单位系太铁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