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07月09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0]

红沙岭隧洞

  灵丘县西南边有个小山村叫花塔村,花塔村群山环抱,村前溪水常流,人称“世外桃源、人间仙境”。要进入花塔村,必须经过红沙岭下一条人工开凿、近二里长的穿山隧洞,它是山区人民战天斗地创造的奇迹。
    花塔村是大同市海拔最低的地方(558米),海拔1900多米高的红沙岭横卧在村西北,挡住了村民外出的路。
    上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正如火如荼。灵丘县委安排三楼公社党委组织专业队,于1975年3月15日开始开凿红沙岭隧洞。但由于没资金、没粮食、没设备,工程举步维艰。
    第二年3月,灵丘县委决定让我任三楼公社党委书记,去领导开凿红沙岭隧洞。当年的我才33岁,之前是县委办公室秘书。
    对于红沙岭开凿隧洞工程,我重任在肩,不敢有一点松懈。我先从信用社贷款3万元,解决了柴油机的用油等问题;向县革委申请要回3万斤补助粮,解决了专业队民工们吃饭问题;从铁道兵大阳坡洞工地借回6米长3寸粗无缝钢管20根,解决洞内配风问题;从涞源县艾河铁道兵部队借回一拖拉机胶管、旧风钻,修旧用废,保证了正常施工。
    红沙岭隧洞工程,原计划是将河水全部截入高7米宽10米的隧洞中。隧洞分上下两层,同时开凿。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一年才打入一百来米。
    我回县里求援,但领导认为这个方法不可行,甚至有人说是劳民伤财。我急了,心想,工程不能中断,否则就说明自己无能。我决定,一定要把这件事干成。我改变了开凿方案:以一个高3.5米,宽5米的洞单进,洞内水路并行,先解决花塔村的交通问题。
    方案是变了,但资金还没有落实。因为县里拨不下款,我便开始往省政府跑,讨要水利款,还到处求人求借设备。后来,我终于从04电厂借来了道轨,去马口煤矿弄了辆废旧翻斗车,去大同矿务局南库购水针,找物质局批木材;找省革委批了30吨销氨……有了基金和技术,工程终于开展起来。
    三楼村有个妇女叫齐金花,她叔父齐福瑞是从朝鲜战场回来的正团级老干部,担任雁北工程公司总经理。1978年春天,齐老回三楼探亲,我去陪齐老吃饭,向齐老借回两台十立方空压机。1978年夏,原雁北革委副主任段凯同志来灵丘视察红沙岭隧洞工程。我向领导求援,结果获得5万元的水利款。另外,我多次跑雁同电力公司,争取到9万元的贷款。
    隧洞打到400多米时,出现排烟困难的问题。有几次伙伴们在洞里打风钻及清渣,发生氨气中毒,晕倒了。面对这样严重的问题,我又上大同矿务局,从十二矿弄回好风袋,解决了送风、排烟问题。
    隧洞打到500米时,出现了断层,洞顶上一个劲往外渗水,泥石流一股一股往下泻。我于是组织大家上山砍木头,用木头作为支撑,防泥石流下泻,决战一个多月,硬是打过了将近40米的断层部位。
    1979年9月7日,我到任的第三年零三个月,随着红沙岭隧洞内一声炮响,隧洞打通了。这一炮震撼人心,花塔、牛邦口两村的干部和群众都奔走相告、欢呼跳跃。看到打通的隧洞以及在场的干部群众,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热泪也夺眶而出。
    隧洞打通后,接着是扩洞、中间断层发碹、碹两头洞口,开凿洞内外引水渠,修成通花塔村的公路,开挖水电站前池,完成了一系列主体工程。
    1981年3月,我调离了三楼公社。继任的公社党委领导,一任接着一任干,打了拦河溢流坝,建起了水电站,到1985年12月底,工程全部竣工。2010年,花塔村、牛邦口民众自发在隧洞入口处,建起了一通纪念碑,刻上了我的名字。立碑那天,我站在纪念碑前,眺望着古长城的箭楼,看着连绵起伏的大山,感慨万千。 徐耀 (大同市委老干部局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