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06月15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2]

老太原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

端午节又要到了,除了享受美味的粽子和悠闲的假期,一些必不可少的“风俗”也等着人们去“完成”。那么在太原,人们一般是怎么过端午节的呢?
  包粽子、饮雄黄
    今年86岁的王治中居住在太原市文渊巷。作为一名老太原,在他的记忆里,端午节和粽子是分不开的,不过,与现在不同的是,他小时候食用的粽子多是黄米粽。以下是王治中的口述:
    我印象中第一次吃粽子好像是6岁的时候。有一天傍晚,母亲从外面买来一些苇子叶,还有艾草。她一进门就把艾草插在门口。我问她这是干什么?母亲说:“后天就是端午节,插艾草是辟邪用的。”
    说完,母亲从瓮里舀出一些黄米,泡在盆里。我问:“这又是干什么?要做糕吗?”母亲说:“包粽子。”
    我那时还没听说过粽子,但一听名字就觉得很好吃。
    第二天下午,母亲把泡好的黄米和大枣和在一起,包在了洗干净的苇子叶里。她包得不紧不慢,一边包还一边说:“哎哟,好几年没包粽子了,都不太会了。”
    一连包了十多个,母亲洗洗手,烧了一锅水,把粽子煮了进去。等了两个多小时,我早就馋得口水直流,但母亲一直说:“再等等,还不到时候。”
    又等了一个小时,还不见好。这时,父亲回来了,拿着一瓶酒和一个包着雄黄粉的纸包。他一进门就问:“粽子煮上了?”母亲点点头,接过父亲手里的东西,把雄黄粉往酒里掺了一些,然后一个人倒了一杯,边喝酒边聊天。
    我很好奇掺了雄黄粉的酒是什么味道,但母亲说小孩子不能喝酒,只是用手蘸了点雄黄粉抹在我的鼻子上。我后来才知道,这也是端午的习俗之一,目的是为了驱除疾病。
    等了大概四个多小时,粽子终于出锅了。我顾不上烫,拿起来就咬,母亲一把夺走说:“傻小子,要剥开吃。”她说着帮我剥开一个,黄灿灿的米和红艳艳的枣,真好看。我咬了一口,香甜可口,美味至极。一连吃了四个,我才心满意足地睡觉去了。从此,因为能吃到粽子,端午节成为我期待的节日之一。
    后来,我看到有人吃的粽子是白色的,就嚷着让母亲做。母亲说:“那是糯米粽子,咱们家没有糯米。”我说:“糯米跟大米差不多,用大米试试吧。”母亲听从我的意见,包了几个大米粽子,但大米的黏性不如黄米和糯米,煮熟后粽子没有成型,一拆叶子就散架了,掉得满地都是。从此,我们再也不做大米粽子了。
    如今,粽子的种类越来越多,糯米、黑米、紫米……反而是黄米粽子变少了。其实,我一直认为只有黄米粽子才是咱们山西的特产,因为包粽子用的米里,只有黄米是山西的特产呀。
  
  放风筝、挂荷包
    段建武今年77岁,家住太原市小店区。在他的记忆里,端午节除了粽子,还有荷包、风筝和五色绳……
    不知道为什么,一到端午节,我首先想到的不是粽子,而是风筝。小时候家里穷,在端午节是吃不起粽子的。母亲偶尔包上几个,全家每人分吃一两口,也尝不出什么味道。也正因为如此,我对端午节的记忆只有各种娱乐活动。
    每年端午节,差不多都是麦收刚结束时。忙了半个来月,大人们心情也都不错,就愿意带小孩玩。我父亲是个做风筝和放风筝的好手,每年端午节期间,他都会带着我和弟弟去刚割完麦子的地里放风筝。父亲说,选择这个时间放风筝是最好的,因为太早的话,麦子还没收割,会被踩坏;推迟的话,还要赶上第二轮播种,就没时间了。
    印象中,父亲和弟弟都能把风筝放得特别高,而我却怎么都放不起来。他们私下里向我传授过技巧,我一句也记不住,甚至没能听懂。只有等他们把风筝放起来后,我才拿着风筝线玩一会儿。
    除了放风筝,我对端午节还有一个记忆,就是挂荷包。荷包是红色的绸布做的,里面装着各色药材,据说可以驱蚊虫和疾病。我一直到9岁之前都没有得到过荷包,看到小伙伴们挂着鲜红的荷包很是羡慕,就缠着母亲给我做。母亲给我手上和脚上系上个绳子说:“这是‘五色绳’,跟荷包一样,挂上就不生病了。”
    说是“五色绳”,其实只有红、黄、白三种颜色,我系上之后觉得别扭,想摘掉,母亲却说要一直带到中秋才能摘。
    我9岁那年端午节,姐姐准备出嫁,婆家送给她一块红绸布让做件衣裳。那段时间,奶奶生病,一直在喝药。姐姐就用做衣服剩下的绸布和奶奶喝完的中药渣给全家每个人都做了一个荷包。我带上很是炫耀了几天。后来,迎接姐姐的花轿来了,我突然舍不得让她走了,追着轿子跑了好远,还哭喊着:“荷包不要了,能把姐姐还回来吗?”
    姐夫骑在驴上哈哈大笑,姐姐从轿子里下来,抱着我泪流满面……后来,那个荷包我一直带在身上,直到去年姐姐过世,我把它放进姐姐的棺木里,陪她一起下葬了。
    端午节对于我来说,是满满的对亲人们的怀念。
  
  祭祀、祈福和休养
    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已经延续了数千年。据山西省民俗博物馆公众服务部主任、民俗学专家祝振东介绍,“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朝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包括: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和祭祀。至于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则是为了避邪。
    不过,祝振东认为,端午节的历史要比屈原更早。“虽然正式出现‘端午’的文献是在晋朝,但早在周朝时期,一些文人的作品中就提到过一些端午的习俗。”祝振东说,将屈原和端午联系在一起,是因为屈原是忠君爱国的代表,符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因此后人将屈原与端午附会在一起,是为了让端午节更有意义。
    在祝振东看来,端午节的意义,不外乎三点:祭祀、祈福、休养。
    祭祀,是指祭祀龙王。中国民间文化里,认为龙是掌管风雨的神灵,因此,通过包粽子投进江里和赛龙舟的方法,来祈求今后能够风调雨顺;祈福,是祈求神灵对人们的庇佑。在古代,农历五月被称为“毒月”,因为从进入五月开始,天气会越来越热,各类疾病和蚊虫接踵而至,为了驱邪、避蚊虫,人们会挂艾叶、菖蒲,带荷包,饮雄黄,上述物品对驱蚊虫都有一定功效;最后是休养,端午时间,恰逢第一次收割之后,此时离下一轮播种还有一段时间,人们可以借此机会举行一些娱乐活动,包括赛龙舟和包粽子,因为在农忙间隙有空闲去搞这些活动,就当休息了。
    此外,祝振东还提到,在传统文化里,端午节互相祝福时,并不说“端午快乐”。由于端午节有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意义,相传忠臣伍子胥也在端午节那天殉国,因此这一天有些“悲壮”的含义在内,道“快乐”有些不妥。而且,端午节也是人们祈求“毒月”能够健康、平安度过的节日,所以,在端午节期间,道一声“端午安康”,是最合适的。 晨报记者 贾振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