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05月30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0]

担煤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16岁。当时我家住在峨嵋岭半山区,道路崎岖难行,不要说过汽车,就是过马车也是磕磕绊绊。冬天取暖烧的煤基本靠外地人用驴驮载到村里叫卖,不过价格特别昂贵,一般人家买不起。我家家境贫寒,根本买不起驮来的煤,但是又不能不买煤,最终父亲想到了一个办法。
    有一天晚上吃饭时,父亲和母亲商量:“我听说凹底的无烟煤比较便宜,明天我和娃去买些无烟煤烧。”当时我家没有运输工具,只能靠肩担。母亲担心我的身体,不愿意让我去,但我作为一个男孩子,愿意跟着父亲去买煤,母亲也就答应了。
    天不亮,我和父亲各自担了两个筐就出发了。
    凹底属闻喜地界,离我家有13公里,我们摸黑走了几个小时后终于快到达凹底了,这时天已经亮了。为了尽快赶到煤场,在我的提议下,我们挑了一条近路走。结果不小心踩坏了别人家的麦苗,从路旁闪出一个人挡住了我们的去路,非要让我们赔3元钱。那时1元钱可买30公斤煤,3元钱可不是个小数目。我们掏不起钱,父亲只好不停地给那人道歉,这事才化解了。
    到了煤场,人山人海。卖煤的人一听父亲的口音不是本地人,便说煤卖完了。父亲不愿意空手而归,向卖煤人讲述我们来时路上的艰辛,卖煤人被打动了,马上开了80公斤煤的票。我们顺利买到了煤。回家路上,父亲担着50公斤煤,我担着剩余的30公斤煤。
    我和父亲担着好不容易买来的煤开心地走在路上。一路上我跟着父亲走走歇歇,为了缓解劳累,父亲还给我讲了好多故事。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担儿不捎书,车里捎碌碡(liùzhóu,一种石制农具)”,意思是说担担子到了一定程度,再加一本书都不行。而有车,再加几个笨重的碌碡也不当回事。
    眼看还有几公里就到家了,忽然下起了雪,路面顿时变得泥泞不堪。我早已累得汗流浃背,但还是强打精神,在心中暗自祈祷老天爷不要下雪了,也许老天爷听到了我的心声,雪渐渐小了。我和父亲在天黑前终于回到了家。那个晚上我睡得格外香甜。 张吉德 (运城市委老干部局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