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05月14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
互助养老

生活上不干扰精神上互依靠

  左图:张若兰(中)和王未凤(右)正在向闫素娟(左)学习如何使用微信。右图:张若兰、王未凤和闫素娟展示手工作品。
    每天一起唠嗑,偶尔做饭共享,生病有人陪护,一起做些手工活,一起学习微信……这是太原市杏花岭区教育局宿舍4位已经退休的空巢老教师维持了10年的养老方式——互助养老。这4位教师中,年龄最小的76岁,最大的86岁,她们过去不在一所学校教书,但在一个小区居住了36年,彼此非常熟悉。如今,她们并没有融入彼此的生活,精神上却相互依靠。
    小区就是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5月2日上午,记者走进了太原市杏花岭区北肖墙杏花岭教育局宿舍。宿舍区内只有一栋楼,空地上打扫得非常干净,墙边摆放着大大小小的花盆,盆中栽种的绿植有的已经开花了。
    到达76岁的闫素娟家时,记者轻轻一推,门就开了。正奇怪闫素娟为什么不锁门时,她从卧室走了出来:“你来得正是时候,我正在等着楼上的王未凤下楼,一起去张若兰家‘报到’呢。”
    等了差不多5分钟,门外便传来王未凤的喊声,闫素娟急忙拿起手机和一袋子苹果出了门。出门后发现,80岁王未凤的手中也拎着一袋苹果。两位老人默契地击了个掌,笑了起来。
    张若兰的家在隔壁单元,到她家门口后,王未凤说了声“我们来了”就推门进了家。闫素娟告诉记者:“我们每天都会准时来张若兰家‘报到’,她也习惯了给我们留门。”
    闫素娟和王未凤一进门,83岁的张若兰就迎了上来。张若兰把两位姐妹拉到沙发旁边坐下,将新买的手机、一个本和一支笔准备好,便开始请教智能手机的使用方法。
    “我们两个现在都是名副其实的‘80后’,却不会用‘80后’的高科技。为了不被淘汰,我也得赶紧加入。”张若兰说,闫素娟就是她和王未凤的老师。
    从下载到安装再到使用,闫素娟耐心地将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全部讲到了。两位“学生”则是第一遍做笔记,第二遍上手操作。偶尔遇到不熟练的操作,闫素娟还向记者求助。“你看,你来了,我们学到的更多了吧。以后,欢迎你们80后多来和我们这些‘80后’坐坐。”张若兰说。
  相互照顾也会力不从心
    学习使用微信期间,三位老人不止一次地念叨:“如果老李没有搬家就好了。”他们口中的老李就是原来住在张若兰家隔壁的李兰舫。
    去年年底,86岁的李兰舫将这里的房子卖了,搬到了儿子家。过去,李兰舫家和张若兰家白天从不关门,进出对方家也从不敲门。“她搬走后,我们很不习惯。经常是走到门口才意识到,住在这里的已经是别人了。”说起李兰舫,张若兰有些伤感。
    李兰舫患有高血压,身体一直不是很好。半年前,她患了流感,虚弱得连床都下不了。不想麻烦儿女,她就自己扛着。三位伙伴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她的责任,闫素娟和王未凤负责白天,张若兰则负责晚上。李兰舫觉得不好意思,常对她们说:“你们不用管我,每天给我送口饭就行。大家年纪都不小了,别再把自己的身体搞垮了。”但三位老人仍然全天轮班照顾。七八天下来后,三位老人都累到头昏脑涨。
    “我们特别乐意彼此照顾,但因为年龄和身体的关系,也经常感到力不从心。”闫素娟对记者说。
    可能是为了不再拖累好姐妹,也可能是想去儿子家颐养天年。去年11月,李兰舫在没有告知好姐妹的情况下就把房子卖了。三位好姐妹得知时,李兰舫已经开始收拾东西准备搬家了。有些不舍,有些埋怨,但三位老人还是帮李兰舫收拾了行李,把她送上了车。
    如今,虽然李兰舫搬走了,但她们还是经常打电话,一有时间,张若兰、王未凤和闫素娟还会坐上公交车去看望李兰舫。她们说:“我们把这当作串亲戚。”
  生活上不相融精神上互依靠
    老姐妹们一直相互帮助,却从来没有想过要完全融入彼此的生活。她们吃饭、睡觉、学习都是各在各家。“大家的生活习惯都不一样,我们也尝试过白天一整天都在一起,但时间长了,也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像被打乱了一样,不是很自在。”张若兰说。
    闫素娟喜欢旅游,经常会和同学、同事外出游玩。“有时,我也会叫她们一起出去,但是被拒绝的次数多了,也就不叫了。”闫素娟明白,尽管她们基本每天在一起,但是各有各的爱好,她能理解,也不愿意强求。但是,每次出门前,她都会把行程和时间告诉老姐妹们。张若兰说:“我们不论谁,出门都会打招呼,就是怕突然不出现让大家担心。”
    几位老人生活都能自理,有时为了找点事做,她们就会聚在一起做些手工活。枕头、杂物盒、耳枕都是她们经过流水线作业的方式做好的。有时,她们想吃顿好的,就搭伙一起包饺子、蒸包子。
    说起几位老姐妹,坝陵北街社区主任牛巧青赞不绝口:“社区每个月有活动,几位老人也是准时去参加。看家护院,她们也很上心,小偷要想在这个小区里偷东西,根本就不可能。”
    几年前,社区考虑到院子里住的老人多、路面里坑坑洼洼,决定修路。可当时院子里有几户人家搭着小房子当储物房,需要拆了再修。还没等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做工作,几位老人就带头收拾了自己家的杂物,又挨家挨户上门动员。社区还没出面,大家就都主动拆了。“这体现了一种居民自治的风尚。”牛巧青说。
  
  ■记者手记
    互助养老是社会养老的一种实现方式、过渡方式。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发展居家、社区和互助式养老,这体现了政府对互助式养老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互助养老的方式要想得到很好的推广,我们要解决的不是硬件设施建设,也不是处于辅助、补充地位的志愿服务,而是搭建桥梁,在老年人之间形成生活上相互照料、精神上相互慰藉的习惯,再经过引导形成一种社会习惯,最终形成一种模式。
    在互助过程中,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决不能形成一提“助”就“无偿”的风气。既然是一种模式,就可以在牵头机构的鉴证下,在互助双方达成一致的前提下,形成价值对等的低偿互助。
  ■他山之石
    德国:志趣相投的人同居互助
    如今德国出现新的养老模式,一些老人因志趣相投自愿组合在一起,过起“同居互助”的晚年生活。
    虽然大家生活在“同一间屋子里”,但平时他们各做各的饭,只有周末在公共厨房聚一次餐,有集体活动时则共同参与——要么到附近城市旅游,要么到剧院听戏。如果平日里有谁生病,同居好友会主动照顾他(她)或帮助购物。
    美国:有个互助养老网络平台
    美国人基本都居住在独立的房屋中,但有新邻居搬来时,他们都会带着自己亲手制作的蛋糕、饼干等拜访邻居,以促进邻里感情。
    为加强邻里关系,2011年10月,美国54名社区居民联合创建了“邻里之家”网。创建者认为,社区是每个人生活中最重要的根据地,邻里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最初,人们只是利用这个平台交换关于餐馆、医生口碑等信息。后来,网站的用途越来越多:你家小狗丢了,只要在网站上发条消息,很快就会有人回应;需要修家电,邻居们会为你推荐距离最近、价格最便宜的修理店;大家会共同商讨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安全的社区。“邻里之家”网要求居民实名注册,必须提供真实的邮箱、家庭住址等。网站负责人会认真核对信息,剔除虚假注册者,从而保证会员的安全。目前,该网站已在全美50个州创建了1.4万个社区分站。 晨报记者乔静涛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