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05月11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6]

攻击金门为何碰了钉子?

这本书揭开这个秘密
  5月5日,北京中关村军民融合创新工场一楼多功能厅内座无虚席,现场气氛火热,一本20余年前出版著作的再版研讨与讲座吸引了军内外众多人士的到来。
    著作的名称是《金门之战》(1949-1959),作者是国防大学徐焰教授。这是一本全面回顾从1949年金门登陆战到1959年金门炮战结束的军史经典,于1992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北京长江新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发行。
    该书是祖国大陆公开出版的首部全面阐述20世纪50年代东南沿海作战的历史专著,在台湾一经出版就引起岛内轰动。时隔25年,在金门炮战60周年纪念的特殊时刻,该书经徐焰将军修订再版后再次吸引了各方的关注。
    近10年来,海峡两岸“三通”已实现,每年有几百万祖国大陆游客赴台,也有数以百万计的台湾同胞来到祖国大陆。可惜的是,台湾当局仍然不想消除祖国分裂的局面,“台独”势力更是借助外国插手继续猖狂活动。
    对此,正如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指出,“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和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和行径,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回顾历史,是总结经验提升自我的过程,更是对那些为了祖国统一在金门乃至整个东南沿海作战中付出了汗水、鲜血乃至生命的同志的缅怀。
    下文为该书部分精彩章节,节选“胜利大潮中的危险暗礁”,这部分内容分析了金门之战失利的原因。
    人民解放军自渡江战役以来尽管所向奏捷,但是在胜利大潮中也潜伏着一种危险的倾向,那就是严重的骄傲轻敌情绪在不断滋长。如果认真研究起来,这种情绪并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在全军上下普遍存在。正是由于这种情绪的影响,厦门战斗胜利后就出现了金门战斗的严重失利。
    在长期的中国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总是处于以弱敌强的环境之中,因此毛泽东历来强调谦虚谨慎,在战术上重视敌人,不到时机成熟决不轻言决战。不过在1948年秋至1949年初的战略决战胜利结束后,确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由于胜利,党内的骄傲自满情绪可能滋长。1949年1月,毛泽东通告斯大林:我们倾向要南京无条件投降。同时阐明我国革命已经胜利在望,不必再用迂回战术,推迟取胜时间。在随后的渡江战役中,由于准备充分,取得了比预想更顺利的结果,党内军内的骄傲情绪更有所滋长。
    渡江战役之后,第三野战军某些部队领导认为战役前做了那么多准备是白费力气,进军上海时索性不带重型火炮,结果在攻击时因火力不足增大了伤亡。不过因攻克上海仍比较顺利,这些问题并未引起警惕。上海解放后,三野部队进军福建,开始也只准备使用两个军。其实福建当时还有国民党军近20万人,海上又可能会有增援,再加上剿匪任务,使用三个军都很勉强。更严重的问题还在于,部队由于有骄傲情绪,对过去从未经历过的渡海作战问题缺乏认真的研究,仍以陆战中成功的老经验来看待海战的新情况,这就为以后的渡海作战埋下了隐患。第十兵团入闽后进行的第一次渡海作战是平潭岛之战,战斗虽然胜利,却险象环生。第二十八军的渡海部队因不明气象条件,突然遇到台风,船只多被吹散,只有两个团登陆。幸而守岛的国民党第七十四军已如惊弓之鸟,岛上又有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接应,上岛的少量部队未经激战就俘虏了大部守敌。对于这次险胜,部队并未从反面很好总结经验。厦门登陆战斗很快又取得胜利,于是从上至下很多人都认为,同样是渡海登陆作战,既然厦门能迅速取胜,金门也不成问题。
    当时厦门、金门都是国民党重兵守卫的海岛,然而如仔细分析两岛的具体情况,就能看出攻厦比攻金要容易得多。
    从地理条件看,厦门和大金门虽然是面积差不多的海岛,厦门却被大陆三面环抱,距大陆最近距离不足2公里,解放军可以从四个方向发起进攻,而且能够使用人力划行的小舢板渡海。解放军渡海攻厦时,正是以四个师从东北、正北、正西和西南共四个方向同时发起攻击,使国民党守军多面受敌,难以应付。同时因航渡距离近,风浪影响不大,帆船能较快地往返接运部队,许多部队还以班为单位使用小舢板成功进行了航渡。可是大金门距大陆最近处约10公里,只有北部面向大陆的部分地段便于登陆,进攻金门时只能一面攻击,守军可以无后顾之忧地集中兵力对付登陆部队;另外金门距大陆远,渡海时船只受风浪影响大,需要使用较大的帆船或机动船,航渡条件要比攻厦困难得多。
    从守军条件看,厦门守军开始要略多于金门守军,可是守厦的主要部队是被蒋介石视为“杂牌”的刘汝明第八兵团,嫡系部队只有第五军的一个师。刘汝明虽然反共坚决,却一贯在内战中保存实力,惯于擅自撤退,部队的装备和战斗素质也是较差的。解放军在厦门登陆后,刘汝明部很快就开始溃逃。金门守军第五军、第二十五军却都是蒋介石的嫡系,青年军第二○一师是蒋经国的心腹部队,10月中旬增援金门的胡琏兵团第十八军更是蒋介石和陈诚的骨干力量。这些部队虽然也是新败之师,战斗力却比厦门守军要强,作战也会更卖力。
    从国民党军的决心部署看,虽然对外宣传“金厦并重”,蒋介石在10月7日到厦门时也强调“金、厦两岛,为台湾屏障”,其实守金决心重于守厦。因为厦门岛不仅在地理上不易坚守,而且岛上还有一个有20多万居民的厦门市,在当时的形势下,国民党军很难长期背起供养这个孤岛城市的包袱。当解放军攻击厦门时,国民党军并未派兵增援。金门的情况却与厦门不同,该岛不仅在地形上利于坚守,而且大、小金门人口总计不过4万人,居民普遍以打鱼务农和侨汇为生,不存在大城市那样的供应问题,守军易于持久。所以当金门北面的大、小嶝岛一遭威胁,台湾当局马上调胡琏兵团增援金门,这说明攻金遇到的抵抗肯定要比攻厦大得多。
    可惜的是,解放军在当时一派胜利的气氛中,许多人只看到攻厦的成功,对渡海作战的种种困难未再认真研究。其实如仔细回顾一下,厦门战斗虽然取得了成功,也留下许多严重的教训。正如第三十一军1949年12月30日所总结的那样:“主要表现了对越海作战缺乏经验,对越海作战特点认识不足,盲目的经验主义思想指导,未能深刻地加以考虑分析研究,因此教条地接受兄弟部队用小船的经验,而将江船用于越海作战上,这是犯了经验主义,同时将我们渡江的经验搬到新的越海作战上来用,未能提出什么情况打什么仗。”“官僚主义,对下层指挥员的思想掌握不够,缺乏预见性,是麻木的满足于现状,只看形式上战士情绪很高,准备得很充足,即感觉无问题。”
    由于存在这些思想问题,厦门作战从整体上看虽然成功,却也有局部受挫。参战的四个师同时发起战斗,只有从厦门北部登陆的第二十九军第八十五师一举突破成功,攻击厦门西北的一个师一度受挫,登陆厦门东北部的突击团因错失航向,许多船只陷入淤泥中,部队只得以重大代价徒涉上千米的泥沼地实行攻击。攻击部队因船只不很充足,所以需要航船多次往返,这在航程较近的情况下虽勉强可行,但船只在敌人炮火和飞机轰炸扫射中损失甚大。尤其值得引为教训的是,攻击鼓浪屿的一个师第一次登陆时,大部分船只被风吹回吹散,仅少数部队上岸,后援部队因风大无法增援,结果已上岛的部队孤军奋战,虽经英勇战斗,坚持到最后一人,仍无法挽回失利。这与10天后的金门失利很相似,只是损失的规模较小罢了。
    厦门战斗中出现的这些危险,一方面是新环境下难以避免出现的新问题,一方面也是盲目骄傲自满造成的轻敌情绪的表现。正如叶飞后来总结的:“幸而克服了这个危险,顺利攻克厦门。好事往往变成坏事,我们因攻取厦门的胜利,而没有重视渡海作战中的困难,没有接受这个教训,结果在攻击金门中碰了钉子。”
  据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