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04月23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6]

冯建儒:让革命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候宏清文/摄
  初次见到92岁高龄的冯建儒时,他正右手娴熟地操作着电动代步车。冯建儒停放了车,又忙碌地穿行在自家的小院里,一会儿鼓捣秧苗,一会儿给菜畦浇水。
    1927年,冯健儒出生于离石区田家会村一户贫苦农家。幼年贫困的生活练就了他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性格。1945年7月,共产党员的部队在镇上做宣传,便响应号召应征入伍。
    参军后打的第一场仗,老人记忆犹新。“是在凉城打的。当时我被分在机枪班,一挺机枪五个人,只分到五发子弹,而步兵就更少了,只有两三发。内蒙当地风沙很大,大家凭着一股吃得下苦又不怕死的劲头,经过一夜恶战,顺利拿下了凉城。”冯建儒继续道,“天明打扫战场时,大家都‘发财’了,每个人分到了200发子弹,我们都很高兴。”据老人回忆,自凉城一战后,战况越发激烈。在打三道营子的时候已经是冬天了,天气特别寒冷。河对岸的敌人故意把河面的冰炸掉,以阻挡解放军战士的进攻。“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打着裹腿渡水过河,伤亡很大,其中有一部分人小腿都被冻掉了。兄弟部队绕路打过河,我们联合作战,才拿下三道营子。”1946年6月,冯建儒所在部队被派往增援在大同的聂荣臻部队。在部队到达的当天下午,敌人就在飞机的掩护下发起进攻。“敌人不断向我们扔手榴弹,以为这样就可以把我们打垮。但我们不缺的就是不怕死的精神,翻墙出去和敌人展开肉搏。敌人害怕了,一直向后撤退。晚上我们就占领了九金公司和面粉厂,拿下了东大街。”傍晚原地休息的时候,敌二连的一个机枪班长带着两个兵准备逃走时被冯建儒发现了,他一人就将三个人都俘虏了。后来连部号召全连战士向他学习。“没几天,敌人派出侦察机发现了我们,随后就来了五架敌机。我们立即投入战斗,我的腿就是在这里被弹片伤了的。尽管受了伤,但最后还是我们胜利了。”老人摸了摸受伤的地方,脸上露出坚定的神情。
    伤养好后,冯建儒被调到了通讯班。由于他训练刻苦,思想积极性高,很快便被提拔为通讯班班长。此时,冯建儒所在的部队转战陕西。“老早以前,父亲给我讲过他参加延安保卫战时的经历。那个时候战斗很多,比较艰难的是榆林战役。父亲他们先攻打了飞机场,并成功打落了一架飞机。但飞机上的敌人依然顽强抵抗,很难接近。为了打探清楚飞机运送的是什么。营长派我父亲去飞机上侦查,父亲摸进飞机,拿回一个枪栓,并成功打探到敌人运送的是枪械。”冯建儒的大女儿冯翻娥向记者介绍道。
    在打青砭帕子山时,上级安排冯建儒所在通信班前往河对面传送重要信息。然而,派出的几名通信兵还没走到一半,就被埋伏在山上的敌方狙击手击毙了。冯建儒眼看着自己的战友一个个倒下,心里万分着急,最后决定亲自去送信,最终成功把信息送了过去。然而,他的左胳膊不幸被子弹打穿,不得已做了截肢手术。1948年,冯建儒作为甲级二等残退军人光荣复员。三年的战斗,使他失去了一只手,打伤了一条腿,体内至今还有残留弹片。但在采访中,老人没有片言只字是关于疼痛的,说得更多的是,“我们把敌人俘虏了”。
    “父亲常教育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就不会有今天幸福的生活。”冯建儒的大儿子冯启厚说,“像父亲这样的老兵,他们对党、对共产主义坚定的信仰,是留给我们后辈们的最宝贵精神财富。他经常嘱咐我:‘把纪念章保存好,传给孩子们,给他们讲老兵的故事,让革命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