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04月12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6]
偏关县科委原主任张吉珍

老骥伏枥夕阳红农民致富引路人

  忻州市偏关县有位热心农业科技创新的能手,他不是风华正茂的小伙子,也不是小有成就的壮汉,而是一位退休了10年的“70后”老人。他热衷于研究农业技术创新,关心农民生活状况,他刻苦用心学习记笔记、收集文献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写论文。他就是2008年底从偏关县科委退休的老主任张吉珍。
  退休心系田间地头
    4月10日,张吉珍正在偏关县尧王坪村带着10位农民完成栽种43亩晚熟桃的任务。他手把手将自己研究出来的栽种方式传授给农民们,怎样翻土、怎样栽种、怎样扶正、怎样浇灌……一步都不差。看到农民朋友在他的指导下逐渐熟练地掌握了方法,他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这是忻州市第一个晚熟桃示范园区,我得不负众望啊。”张吉珍边干活边对记者说。
    今年,在家过春节时,他就坐不住了,心系农民的田间地头,挂念自己的任务。所以,正月初八他就出门了,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围着五台县、神池县、繁峙县、偏关县转了两圈。10天前,他来到了偏关县尧王坪村,住在农民家。
    这是张吉珍退休后,继续在田间地头发光发热的第10年。2008年底,他退休时,大家都以为他会加入哄孙弄甥的“家庭干部”队伍。未曾想,他仅仅是退居到了二线,不归单位管,只归自己管,而且比退休前更忙,连老伴都难得见到他的身影。每到一个县,他会逐棚调查,了解情况,总结当地的经验,指导农民们工作,并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给领导及时反馈相关信息。
    “我不会打麻将,不爱打扑克,不用管孙子。你说退休了干啥呀。现在天天有事干,不觉天长,转眼就是一年,活得很充实。”张吉珍告诉记者。他用自己身体力行、扎实工作、吃苦耐劳的行动,感染了团队的每一个人,感染了所服务的地方领导和农民,使服务工作大有成效。
    他一年坐汽车的时间超过120天,基本上保持着一个月内两三天换一个地方,到各县转一圈的生活方式。他说:“我享受这种坐公交、住小店、吃大碗面的忙碌生活。”
  刻苦自学农业知识
    张吉珍出生在一个两代人走西口的贫苦农民家庭。初中毕业的他有丰富的农业科学技术实践经验。他亲身经历了农业学大寨,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改革开放三个重要历史阶段,亲身感受了共产党领导我国农村由贫困到温饱再到逐步富裕的伟大变革历程。
    他无论出差、下乡、外出开会,笔记本、书本、学习资料从不离身。他在干中学、学中干、边学边干,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提升了自己的政治觉悟、理论水平、工作能力。
    为了更好地传授先进农科技术,他总结编写了11万字的《PG型日光节能温室的设计建造与栽培管理》和15万字的《舍饲育肥羊配套技术》两本小册子。两本小册子作为全县农民科技培训资料,免费送发给每个种植大棚蔬菜和舍饲育肥羊示范户。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近年来,他还撰写了《引深日光节能温室反季节蔬菜开发》《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建设畜牧特色强县》和《应当重视海红果的产业开发》等三篇调查报告。
    因为成绩突出,张吉珍多次受到了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表彰奖励。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曾联合授予他“全国科技扶贫先进个人”称号。他参与的21个项目,分别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时刻不能忘记入党誓言,不忘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专利技术解决难题
    张吉珍带着偏关县日光节能温室专利技术,走出偏关,到山阴县、神池县、保德县等开展服务。这些兄弟县多年引进外地技术,越冬生产蔬菜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应用了张吉珍带去的日光节能温室反季节蔬菜技术,越冬生产蔬菜的问题终于被彻底解决。农民都亲切地称他为田间地头的“送财神”。
    他牵头组建偏关县中意日光温室专业合作社,在偏关县建立无公害设施果蔬示范园,经过连续6年无公害配套技术开发与推广,使该项技术在偏关日光节能温室反季节蔬菜生产中全覆盖。产品以“意丰”牌注册商标,连续5年获准无公害产品认证。
    他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偏关县老干部农业科技“乐龄”志愿者服务队队长,他带领老干部“乐龄”服务队队员围绕农业产业,定期义务下村,深入贫困村田间地头、养殖场所,进行技术咨询、现场指导扶贫户建大棚、养殖、栽种水果、蔬菜等,有效提升了贫困群众的农业生产技能。他还带领自己的团队为县农业精准扶贫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深入田间地头、养殖场所,进行技术咨询、现场指导。
    张吉珍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首动人的乐章,农民们都亲切地称为他为“致富路上的领路人”。但张吉珍却说:“我只是做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国家干部应该做的事情。”
  个人小传
    张吉珍
    1948年12月出生。
    197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8年退休。原为偏关县科委主任,退休后牵头组建了60个中意日光温室专业合作社,组织20名农民技术骨干依托偏关日光节能温室专利技术,在周边地区开展瓜果蔬菜等配套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