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03月12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

太行山上“老园丁”前半生育人后半生育林

  今天是第39个植树节。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义务植树是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活动。太行山上的“老园丁”秦同和,用自己的耐心和热情,参与到国土绿化行动中,参与到美丽中国的伟大建设中。
    秦同和,79岁,晋城市陵川县礼义镇梁泉村人。56年前,他成了“园丁”,近40年的执教生涯“哺育”了数以千计的学子。18年前,他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园丁,绿化五座荒山,面积达60公顷。
  悠闲养老心有不甘
    梁泉村是太行山南麓脚下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庄。走进梁泉村,小路蜿蜒曲折,站在路的一端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远处的几座大山。此时,山上的绿植还未吐新芽,但凹凸处依稀可见成了片的松树林。
    18年前的梁泉村,可不是此般景象。当时,村里到处是“光山依旧枕寒流,几多弃田横荒沟”的萧瑟景象。山掏光了,矿挖完了,水土流失严重。流传的顺口溜“日耕夜作力不济,累死累活难富裕。空有山地六千亩,难养村民一千七……”可以反映当时的状况。
    1962年,秦同和从晋城师范毕业,同年7月在陵川县参加教育工作,2000年退休后又回到了梁泉村。
    秦同和本想在村里养老的,可是看到如此恶劣的环境,苦不堪言的村民,他想象中的悠闲日子却怎么都过不到心上,“国家培养了我这么多年,我应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反哺社会的。”纠结了一段时间后,他决定上山种树。
    秦同和先是花2万元买断陵川县礼义镇梁泉村的集体荒山——簸箕掌山、老虎山、黑松山等5座山头。然后,他从自家苗圃的收入中拿出40万元,再加上信用社贷款20万元,平时工资结余10万元,共计70万元,开始了荒山造林工程之路,苦心经营那五座荒山头。
  植树造林科学规划
    植树造林,绿化荒山。不同于常人简单的“挖个坑,种个苗”,秦同和有更科学的规划。
    为了确保树木能成活,秦同和先在自家责任田里搞实验、育苗,然后再到荒山上推广。他在山上建设了十多处水土流失径流观测场,使绿化更科学;将传统荒山绿化的“三层楼”模式创新升级为“五层楼”模式,保证山上植被生长更加立体化。
    上山种树,秦同和的本意是帮助村民增加收入。于是,他自掏腰包付工钱,让村民们都参加到“大战荒山”的战斗中。刨坑、栽种、施肥、浇水……一步步,一年年,他让村民亲手参与到改变荒山秃岭的状况中来。“哎呀,那时候人人都愿意上山,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情景。”村民老李见证了绿化荒山的全过程,看着如今各山头茁壮的松柏,他很有成就感。
    7年的时间,秦同和带领全村人绿化了5座荒山、3条荒沟,荒山上全部种植了松树、柏树、核桃树、苹果树、刺槐树、桃杏树和毛白杨,累计235万株,绿化面积达70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5公顷。荒山长出了树木,荒沟变成了绿洲,1.67公顷退耕还林地成了苗圃园,既优化了生态,改善了环境,而且有了不菲的经济收入。
    陵川县委老干部局赠予秦同和锦旗一面以及大石英钟一个,晋城市政府授予他“林业大户”的称号。
  “前半生育人后半生育林”
    其实,让秦同和做出上山决定的,还有一个“私心”。
    2000年从教育战线上退下来后,秦同和仍然关注那些上不起学的贫困孩子,并固定拿出自己平时省吃俭用的攒下来的一笔钱资助贫困孩子上学。
    但他总觉得这是杯水车薪,治标不治本。为了让更多的山区孩子实现上大学的梦想,秦同和从晋城市关工委“两只羊”扶贫助学工程中受到启发,瞄准了“造血式”扶贫助学的新目标。
    种这些树有多大作用,一组数字来说明。
    2007年初,在晋城市、陵川县两级关工委、农业开发局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秦同和在自己绿化的荒山和退耕还林土地上,进行“药材间作试验示范”取得成功。他又在油松中间种植黄芩、连翘、柴胡、桔梗等中药材,并把这药材林中的连翘等中药材的经营权、收益权无偿分给52户贫困家庭。
    2008年,他再次投入15万元,在附城镇北庄村启动实施了“5000株连翘扶贫助学工程”,又帮助了20名贫困学生。2014年4月,秦同和又带领20余名“五老志愿者”和10余名学生,来到梁泉山上,整地、刨坑,栽下了1000余株核桃树,作为营养助学工程。
    很快,秦同和的事迹大家都知道了。秦同和也先后受到省、市、县各级政府的嘉奖,被授予“全省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全省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我为山西立新功优秀奖”“优秀未成年人工作者”“公民道德先进典型”“感动山西十大人物”“中国好人”等荣誉。
    提到这些沉甸甸的荣誉,秦同和不以为然,让他形容自己这56年所做的事,他也只用一句话就概括了:“前半生育人,后半生育林。其实干的是一样的工种,‘园丁’嘛,都是在为祖国培育新一代。” 晨报记者张娜
  通讯员郑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