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03月09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0]
我省出台《制造业振兴升级专项行动方案》

加快推进振兴升级打造中西部制造高地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山西行动纲要》,加快推进制造业振兴升级,山西省经信委近日制定了《山西省制造业振兴升级专项行动方案》。
    《方案》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为导向,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现代医药等领域,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振兴升级。
  发展四大产业实现四大目标
    《方案》根据产业发展基础和关联度,瞄准今后一段时期市场需求,重点推动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现代医药产业振兴升级。
    先进装备制造业领域,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煤机装备、煤层气装备、煤化工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基础工艺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将山西建设成为国家装备制造业重要基地。
    在信息技术产业领域,以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大数据、物联网等为发展重点,推动相关产品产业化和示范应用,向高端、融合应用方向发展。
    新材料产业领域,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扶持大集团与培育“小巨人”相结合、加强招商引资与壮大本土企业相结合,围绕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前沿新材料四个方向加快推进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
    现代医药产业领域,围绕化学药、中成药、生物药等三大领域,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我省现代医药产业快速发展。《方案》提出,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到2020年末,制造业振兴升级取得明显成效,打造特色鲜明的中西部制造高地。
    创新能力全面增强。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3%,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0.8件。
    质量效益明显好转。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38%以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6.5%。
    两化融合显著提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8%以上,关键工序数字化率达到48%以上。
    绿色制造加快推广。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降低18%,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
  围绕目标任务七大实施路径
    《方案》提出,围绕重点目标任务,通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进绿色低碳制造、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推进制造服务转型、深入开展对接合作,实现产业升级。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通过加大投入、政策扶持、引技引智、激发内力,弥补创新短板,释放创新动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建立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作机制,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现代医药等产业领域建设3-5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创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建设重点产业、军民融合产业工程化、产业化中试基地,加快实施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以提升企业生产能力、技术能力为目标,依托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重点园区、关键共性技术实施技术改造,着力延伸与完善产业链条,推进产品深加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融合的主攻方向。营造智能制造发展生态环境,加快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转型步伐,使智能制造成为我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推进绿色低碳制造。培育绿色产品,推进以清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改造和绿色制造项目建设。创建绿色工厂,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加大低碳节能改造,加大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实现工厂绿色发展。创建绿色园区,遴选10个园区开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共存生态示范园区创建,推进园区完善产业链,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废弃物及污染物排放强度,强化资源环境总量控制。加大以清洁生产为重点的绿色改造,进一步推广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提升我省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水平。
    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完善制造业产业集聚区载体功能和支撑配套体系,推动全省制造业产业集群由同类竞争向链式集聚转变、由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由布局分散向园区集聚转变、由低端产业向中高端转变,打造一批高质量、高效益、智慧型产业集群,全面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力争到2020年,产业规模超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数量达到20个以上。
    推进制造服务转型。积极适应制造业发展新趋势,支持企业发展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推动传统生产模式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制造+服务”转型升级。充分运用互联网等技术,引导企业以客户为中心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大力培育具有跨界融合、高效结合的新型产业模式,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
    深入开展对接合作。推动新兴制造业“引进来”。围绕主业提升和产业链配套,聚焦制造业薄弱环节,积极开展招商合作。探索招商引资工作新机制,以产业链条吸引外部资金、管理、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实施集群式引进、专题性推介、区域性对接。
  深化体制改革营造发展氛围
    《方案》明确了建立协调工作机制、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强化产业人才支撑、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等保障措施。
    强化组织协调力度。强化组织领导,山西省制造振兴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制造业振兴升级全局性工作;省经信委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加强沟通协调、联络服务、检查督促,不断推进制造业发展各项工作。加强产业规划引导,做好制造业发展与相关产业发展规划间的衔接,针对不同产业制定相应的行动方案,研究具体指导和推进的政策意见。各地要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组织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制造业发展工作。
    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建立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加大财政资金对制造业的支持,省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对制造业重点项目给予倾斜支持;严格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依法对企业研发投入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积极推进首台套、首批次等政策惠及企业,加大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产品支持力度。强化银企对接,搭建银企合作的平台,积极分批向金融机构、省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基金遴选推荐制造业重点项目。鼓励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审批效率,以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为前提,对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智能制造等领域重大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债务融资工具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
    强化产业人才支撑。健全人才与产业对接机制,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和保障政策。在重点产业领域,大力引进高端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探索“订单式”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加快高技能技术人才培养,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自主经营权;支持企业家坚守主业、大胆创新、诚信守约,营造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形成支持鼓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方便企业办事,推进创新创业。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简化办事环节,借鉴先进地区做法,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能力,打造“六最”营商环境,为制造业振兴升级保驾护航。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机构作用,着力引进重点制造业领域相关国际组织,组织或参与各类国际性、全国性交流活动。 晨报记者段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