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02月21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6]
山西年俗 ——“过大年”

初一忙拜年初五忙“送穷”

  对中国人来说,春节是妈妈亲手置办的那一桌年夜饭,是浓浓乡音中的那一句深情问候,是锣鼓喧天的新春祝福……
    春节,在山西民间俗称“过年”“过大年”,是百姓心目中最为隆重而肃穆的节日。在山西农村,普遍流传着“受了一年,就盼过年”的谣谚。无论身处何方,无论士学工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山西人的传统习俗。从大年初一开始,看看山西人“过大年”有哪些习俗——
  大年初一
  风俗多,禁忌也多
    ■早起接神:妇女儿童不得言语嬉闹
    在山西,很长时期中,大年初一的第一件重大活动就是凌晨接神。民间俗信腊月二十三灶王爷等诸神上天,初一五更要回来和人们共度年节,因此民间讲究初一五更时分接神。
    后来,人们越接越早,清末民初许多人家一过子夜就开始接神,以为晚了接回来的就是懒汉神,对一年中的农事活动不利。
    接神时,男性家长率几个子孙端上事先摆好的供盘香表等到院子中点燃旺火,众男子磕头叩首接神。旧时接神,肃穆庄严,妇女儿童不得言语嬉闹。
    ■吃饺子:多煮些还不能全部捞出
    大年初一这一天,山西同黄河流域许多地方一样,家家习惯吃饺子。吃饺子习俗早在汉代就已有之,山西民间对春节吃饺子又有许多附会。
    煮饺子时要放鞭炮,烧柴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要像芝麻开花节节高;饺子要多煮些,吃得剩下,意为年年有余;饺子煮破了不能说“破”,要说“挣”或“赚”了,有的农户故意煮破几个,主妇连连向家人说“挣了、挣了”,意为吉利;盛饺子除了每人一碗之外还要多盛一碗,意在希望家中添丁;捞饺子时,不能全部捞出,要留几个看锅饺子,意喻取之不尽。
    全家人围坐一起吃饺子,有人吃出包有莲子的饺子,表示连年有余;吃出包有红枣的饺子,表示早交好运;吃出包有硬币的饺子,表示财运兴旺等。
    不管谁吃着,都要报出名称,全家齐声表示祝贺。如果小孩子吃着,家庭氛围一下子热烈起来,全家人格外高兴,祖、父辈皆要特意赠送小礼物,以示庆贺。
    ■祭祀祖宗:程度与祀神一样
    天亮后祭祀神位和祖宗。家长带领全家依次给各神位点腊、敬香、摆供、敬酒,三跪九拜。设在院中的天地神谓之全神,贡品最丰富。
    晋西北地区,习惯摆五盘炒菜、五盘凉菜、五盘干鲜水果、五盘油炸小吃、五盘特制花馍,取意五福来临之意;晋南习俗,供神讲究全猪全鸡。全猪用猪头、四蹄、一尾代替,乃古代三牲祭之变异;鸡则取其谐音吉利。
    祭祖宗的隆重程度与祀神一样,家长率全家男子向祠堂或家中的祖宗牌位祭祀。祭祖毕,当场按辈分大小,晚辈依次向长辈拜年。
    山西运城人在大年初一这一天,要去祭拜武圣人关羽。每年正月初一一大早,运城解州的关帝庙前都会挤满前来祭拜的人。为了在关帝庙抢得头香,有的人甚至在前一天晚上就赶到这里。
    关帝是中国第二大民间信仰,早在隋朝时期,人们就开始为关帝建庙,千年之后,中国各地的关帝庙早已不计其数。关帝是亿万中国人的道德楷模,祭拜关帝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
    距解州关帝庙10公里处的常平村是关帝的出生地,为纪念关帝,当地人专门为他修建了一座关帝家庙。每逢大年初一,来自山西、河南、山东各地的关氏后人就会齐聚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和普通信众比起来,关氏后人的祭祖更加隆重。对他们来说,祭拜先祖关帝,不仅是祈求保佑平安、消灾避祸,更是要所有族人恪守祖训,弘扬先祖精神。
    ■拜年: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
    拜年是春节活动中最重要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拜年可以分为家拜、近拜、远拜和团拜等形式。
    家拜是一家人中小辈给长辈磕头,如今多数地方是恭恭敬敬地鞠躬行礼;近拜是给本村未出五服的长辈拜年,进院要先拜神祖,然后给长辈磕头;远拜是本村亲朋好友间的互拜,只拜人,不拜祖。五服之内须面拜,亲友则可让子弟代贺。
    旧俗晚上去者,谓之拜夜年;初十之后去者,谓之拜灯节。清末至民国时期,同辈相见拜年要拱手作揖以示礼貌;晚辈拜年时要先到祖先神祗前叩头请安,然后再向长辈磕头。晚辈给长辈拜年后,长辈要给晚辈未婚子女压岁钱。
    拜年风俗对社交礼仪的演变也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山西省各级机关单位、厂矿企业流行团拜风习。年节假期一过,人们在初八上班时相互贺节拜年、道喜祝福;有些行业春节不能休假,领导及亲友也会组织现场慰问、共庆佳节,是谓团拜。
    ■禁忌:不动笤帚,不倒垃圾,打碎碟碗扔井里
    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第一天,禁忌颇多。
    山西农村讲究早上不动风箱、不动笤帚、不倒垃圾,初五以内不能往院里泼水,妇女不动针剪,男子不干农活,孩子不能哭喊,说话都说吉利话,做事要特别小心谨慎,忌打碎碟碗。万一失手打碎碟碗,不要说话,悄悄将碎片捡起来扔到井里或窖里,意为破财不外流。
    如今的人们更加聪明,无论年节或平时,遇到失手打碎碗盘的,都会不失时机地说几声“岁岁(碎碎)平安”。
    人们对付触犯禁忌的行为自有一套“破解”的方法,一来求得心理平衡,二来趁机增添喜气。
    山西农村中,讲究春节鸡鸭不出窝,喂好饲料,关好圈门。
    晋北地区大年初一这天忌挑水,而晋南一些地方却讲究初一或初二要从外面挑一担水回家,象征着招财进宝。过年遇到乞讨者,要给完整的馍或麻花。这些都表示安安稳稳地把年过好。如今许多地方的这种忌讳和讲究都不太严格了。
  大年初二
  走亲戚,回娘家
    初二,山西大多数地方开始走亲戚。晋北和晋中都在初二回娘家,晋南多在初三。民谚有“正月初二路上看,尽是小生和小旦”,这正同如今省城正月初二上午满街巷携夫牵儿回娘家的景观相映成趣。
    晋南的新绛,初二是娘家去看望出嫁闺女的日子,去时抬着食箩,担上食盒。一箩油食,一箩馍,礼品很重,尤其第一年,花样齐全,相当排场,一般是让外人欣赏、赞扬的。婆家取礼极轻,如果没有公婆就不收油饼,有则取。油饼表示敬老。回礼一般也是回馍,故有民谚“河东人情薄,总是馍换馍”。
    山西万荣农村视初二为鬼节,民国《万荣县志》载:“二日,新丧之家,亲戚咸来烧纸,女家特送锞串悬门首,邻里皆送锞纸,名曰‘首节’。”有的人家因不忍打扰对新丧亲人的思念之情而停止拜年。今万荣县人初二仍不出门拜年而在家祭祀。
    初三是看舅舅的日子,甥男甥女或单独,或和父母一起去看望姥姥和舅父母。
  大年初五
  “送穷”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也有称之为“送穷节”的。晋南个别县称“鬼节”。晋北地区,民间用彩纸剪成人形,让小孩去街上相互交换。把自己的纸人送给别人称为“送走穷媳妇”,把别人的换回来叫“得到有福人”。
    朔州一带则剪彩纸作女子形,于五更送之街头丢弃,曰“送穷媳妇出门”。寿阳县也有剪纸作五穷妇丢弃门外之习,谓之“送穷”。这些习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鄙视妇女的宗法观念在民众中的恶劣影响。许多人把家境好坏归罪于娶进门的媳妇身上,于是附会形成了此习,如今妇女的社会地位极大地提高,“送穷”习俗已成为民间一种普遍的娱乐形式和禁忌遗存。
    过去,在大年初五,晋西北地区许多村落,太阳出来要掀起炕席,打扫炕土倒掉,称为“送穷”。晋东南则习惯将烂衣服、破衫扔到院墙外。当地人传说古代高阳氏之子正月里穿一身破烂衣服,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后来惨死在街头。民间遂扔衣表示祭祀,故称“送穷鬼”。晋南民间传说古代颛顼时期,闾中生下一男孩,穿上新衣就哭闹,不是撕破就是故意在屎尿中打滚,人皆呼其为“穷子”。所以晋南有些地方在这天掏院厕将粪送出门外,称“送穷子”。山西大部分地区,将积存的垃圾于此日倒掉,亦谓之“送穷”。
    过了初五,春节期间,所有禁忌开始解除。“破五”以后人们开始干活,过年的气氛日渐稀疏,所谓“五日年下”即是指此。
  摘编自《山西民俗摭拾》等书、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纪录片《中国年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