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02月21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5]
山西年俗 ——为“过大年”进行操练和彩排

民谣生动展现“各种忙”

  春节来临前的那个年末之月,民间称为“腊月”。“腊”,最初的意思是打猎获取兽物以祭先祖,后来延伸为表示时间的“腊日”“腊月”。现今,“腊月”被看作是隆重的春节来临之前那个最繁忙的月份——千家万户都忙得不亦乐乎,节前七八天,尤其热烈紧张。
    我省从南到北都流传着一些关于腊月的风俗歌谣,这些形式相似而内容略异的 《腊月忙》民谣,生动地表现出民间百姓为了“年节”而忙碌的情景。
  晋中地区
  少了“监督者”家家户户胡拾掇
    流行在晋中祁县的一首《腊月忙》民谣,用当地方言来诵读,其柔似流水的儿化音顿时把人们带入一种祥和愉悦的境界:
    腊月二十三,打发灶王上了天;
    二十四,割下对子写上字;
    二十五,揩抹打扫寻笤帚;
    二十六,提上篮篮割下肉;
    二十七,关住门门洗了脚;
    二十八,家家户户胡拾掇;
    二十九,提上坛坛打下酒;
    三十日,角儿(饺子)捏下三笸箩。
  
    从这首比较有代表性的《腊月忙》民谣中,人们可以获得丰富的信息。
    首先,歌谣的内容生动而具体地反映了晋中一带民间百姓在腊月里的生活习俗,着重体现了一个“忙”字。
    腊月二十三是民间普遍重视的“祭灶节”,灶王爷回天上以后,家里少了一位“监督者”,各种禁忌暂时可以置之不理,百姓的心情顿时放松下来,于是产生了“忙乱年”的风俗,家家户户可以随心所欲地“胡拾掇”。山西许多地方都流行在腊月二十三后嫁女娶媳,这段时间内可以不必严格讲究礼仪,称之为“赶乱婚”。
    其次,歌谣表现了民间在年节将近时的期盼与祝福心理,各家尽其所有,各人尽其所能,目的只有一个:过个平安吉祥之年。
    山西人称腊月二十三为“过小年”,仿佛是为“过大年”而进行的操练和彩排。
  
  晋东南地区
  过了腊八就是年,割上肉,杀公鸡
    二十三,打发老爷上了天;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蒸团子;
    二十六,割下肉;
    二十七,擦锡器;
    二十八,沤邋遢;
    二十九,洗脚手;
    三十日,门神对联一起贴。
    这是我省晋东南地区流传的民谣《腊月忙》,同前一首民谣相比,其内容有了细微的差别,表现了山西各地风俗的差异。
    “蒸团子”是晋东南(漳河、沁河流域)比较普遍的节日食俗,虽然“团子”这种食品名称遍及中华,但晋东南的“团子”却材制独特、别有风味。用玉米面配黍子面(软黄米)发酵,包裹枣豆之类的馅,蒸熟即成,当地百姓因其色而呼为“黄蒸”。
    “擦锡器”主要是指过去民间用于祭祀的器物,多以锡制,平时闲置保存,年节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故需事先取出擦净摆放到一定位置。
    “沤邋遢”,在当地方言中表示两种意思,一是打扫洗抹尘土脏物;二是把可以沤制农家肥的人畜粪便、灶灰炕土、果皮菜叶等物堆置在门外进行沤肥。
    这段歌谣的内容顺序颇有讲究,合理真实地反映了乡村民间的生活风俗。
    此外,晋东南潞城还流传着一段《过了腊八就是年》的民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吃几天,
    沥沥拉拉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打发灶君爷上了天;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割上肉;
    二十七,杀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日贴挂门神爷。
  
    这首民谣以山西民间俗语“过了腊八就是年”作为开头,除了二十三、二十四两天之外,每天都有解馋的食物,巧妙而逼真地应对了首句“小孩小孩你别馋”。在山西民间,“民以食为天”的道理最深入人心,在贫瘠土地上整年辛苦劳作,当新年来临之际,人们必定会对年节享用的食物给予最大的关注。
    许多成年人总是怀念幼时过年的感受,在物质条件不太充裕的岁月中,几粒糖果、几声鞭炮便能让人陶醉其中,几乎每个成人都会有儿时过年的温馨记忆。
  
  晋北地区
  每天忙几样,不到年三十忙不完
  
    二十三,筛了香灰洗灯盏;
    二十四,做下新鞋试一试;
    二十五,家里家外大扫除;
    二十六,做下豆腐又烧肉:
    二十七,红纸上面写大字:
    二十八,糊上彩纸贴窗花;
    二十九,做糕蒸馍沽黄酒;
    年三十,剁好馅儿包扁食。
  
    这首流行于晋北忻州一代的《腊月忙》,是一首比较规整的民谣,又与山西其他地方略有异同。它没有明确提到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而是直接描述送完灶神后收拾香炉、灯盏的情节,显得别有情趣。之后,几乎每天同时要做几样事,也显得紧凑。
    最后一句,年三十包扁食,山西民间至今有许多地方仍然称“饺子”为“扁食”。实际上,“扁食”这个古词流行的时间更为长久,是“饺子”原始的、真正的名称。
    旧时学校一般在腊月二十三以前放假,山西民间有“腊月二十三,放学见爹娘”的民谣。其实,一过了腊八,学生们就盼着放假回家,先生也开始惦记回家安排过年。先生和学生的心思早已不在学习上了,所以在忻州民间还曾经流传“过了腊八三五天,先生徒弟胡圪浅 (胡圪浅,当地方言,意即凑乎、马虎、不认真)”。
    忻州大部分地方流行一种风俗,住在娘家的媳妇必须在腊月二十三以前赶回婆家,准备过年诸事。定襄秧歌《回婆家》唱道:“腊月二十三,天上扬雪花,俺今儿回婆家,心里开了花……”
    总之,腊月里人们繁忙劳作的身影,寒风夜色中飘来的阵阵饭香,会永远铭刻在我们的记忆中。
  ■忙之细节
  忙着蒸花馍
    在我省,每到春节,总少不了一种独特的主食,那就是花馍。在运城市闻喜县,腊月二十三之后,家家户户都开始蒸花馍。
    在晋南,会捏花馍的人叫“巧儿”,意思是心灵手巧的人。左邻右舍哪家有事蒸花馍,她们就会被请去帮忙,有的和面,有的揉搓,有的挑压,一个个面团在“巧儿们”的手中灵巧翻转,变成鲜艳的小花、展翅的凤凰、威风八面的老虎等。
    在当地,花馍被称为“母亲的艺术”,女儿在妈妈那儿学到这门手艺,代代相传,带着妈妈的味道做花馍,制作已不再是繁复的劳动,而是一种享受。
  忙着写对联
    贴窗花、贴春联是年节前最生动活泼、最具有文化气息的风俗。对山西人来说,不管年景好坏,过年都要买上一张红纸,请人写上吉祥话,贴在自己家门上,这就是春联。
    到了年三十这天,家住山西省太谷县的陈迷根,也还要忙碌一通,因为他要给半个村庄的人家写春联,而且已经写了40多年,写好后让儿子一一送去。
    新年时节以春联装扮门庭,满足了人们祈求平安、追求兴旺的普遍心理。
  忙着“熬岁”
    在山西太原,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熬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祭祖,然后全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磕头拜年,长辈则赐予晚辈压岁钱,以取吉利。
    在山西晋阳一带,除夕还要垒旺火、捆旺草,门上插柏叶。
    山西大同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经渗透到民俗风情中,其中除夕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
    每逢除夕,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称“旺火”,以图吉利。若论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山西怀仁地区的旺火为最。
    在晋西吕梁地区,还有一种除夕上坟的习俗,称为“送年食”。
    上坟的时间一般在除夕下午,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人的坟前,让亡故亲人也可享用除夕夜的美食。这一习俗,寄托了人们对亡故亲人无尽的哀思。
  摘编自《山西民俗摭拾》《春节除夕庆祝文化读本》等书、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纪录片《中国年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