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02月09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2]

山西电影人承诺:《大寒》永不下线

家乡人为这部“慰安妇”题材电影添暖意
  ■晨报记者梁耀华实习记者杨雁茜实习生刘言采写
    立春已过,你心里的冰疙瘩焐热了吗?2月7日,出自山西本土、反映侵华日军强征“慰安妇”罪恶历史的电影《大寒》,“回”到了家乡,在太原市图书馆与老家人见面。为了让人们永远铭记那段悲惨的历史,家乡的电影人齐声喊出:“我为《大寒》‘站岗’,《大寒》在山西永不下线。”
  ●观影
  “要记住那段苦难的历史”
    2月7日19时30分,太原市图书馆负一层报告厅,座无虚席。灯光熄灭,大型电子显示屏上,逐渐呈现出几笔褐红色的线条。线条,由“慰安妇”幸存者亲笔所画,隐含着自己的悲惨遭遇。
    接着,影片的画面,出现了中国“慰安妇”问题民间调查者、山西省阳泉市盂县西潘乡羊泉村小学老师张双兵的身影。“35年,找到的127位幸存的受害老人,送走126位了……”伴随着张双兵的原声旁白,棺盖慢慢合上,锤子起落间,一枚钉子被钉了下去。
    棺木中躺着的老人,是盂县西烟镇西村89岁的张先兔,她是我国最后一名实名诉讼日本政府,并要求公开谢罪、赔偿的日军暴力性侵受害者。
    这部影片,从张双兵纪实讲述出发,冷静、克制、内敛地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盂县桃园村大妮等女性被日军强征“慰安妇”的苦难经历。这些苦难像冰疙瘩,冰封着她们的身心。战争过去70多年了,“大妮们”只能用自己的体温,慢慢融化着心头那块冰疙瘩。最终,大妮从心底发出“打春了”的呐喊。春,是一种对温暖的渴望,更是对和平的渴望。
    影片最后,曾饱受侵华日军欺凌的96岁老人曹黑毛说:“娃子们,以后可得把咱家的门看好了,不能让人家说踢开就踢开,说进来就进来……”
    整个观影过程,现场凝重而悲愤。那份灼心的痛,让不少观众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山西农业大学学生郭钰说:“像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一定要记住那段苦难的历史。”
  ●讲述
  借《大寒》表达一份敬意
    观影结束,著名作家蒋殊、《大寒》导演张跃平、《大寒》讲述者张双兵、平遥国际电影节评审张霞,围坐在一起,聊起了《大寒》背后的故事。
    张跃平从主持人蒋殊手中接过话筒,刚说了句“今天是个很特别的日子,《大寒》‘回家’了”,便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全场观众,顿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大寒》,是张跃平执导的首部电影。作为山西人的张跃平,同张双兵结识已20多年。
    相识之初,张跃平通过张双兵的调查实录,看到了日军暴行下“慰安妇”幸存者经历的种种锥心的苦难。那时,张跃平萌生了拍摄一部以“慰安妇”为主题的影片。从1992年开始,在张双兵的帮助下,16位“慰安妇”幸存者向日本东京地方法院递交诉状,要求日本政府对当年日军的罪行道歉、赔偿。由于日本政府的阻挠,诉讼被驳回。
    于是,张跃平拿着张双平调查记录的手稿,带着中国人应有的态度,开始创作这部电影。这部影片中没有一个明星演员,没有资助,虽步履维艰,却在有心人和地方政府的帮助下咬牙坚持了下来,并且完成制作。从电影筹备拍摄到最终上映,张跃平用了6年时间。“我想用这部电影表达我们对历史的态度,也希望通过这部电影向张双兵老师的坚持致敬!”张跃平表示,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熬过最冷的大寒之后,就是立春。
  ●目标
  带领受害者家属继续抗争
    对张双兵而言,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让这段历史传承下去,也让更多的人反思。张双兵能走近“慰安妇”幸存者身边,把如此沉痛的记忆展示在人们面前,还得从一次偶遇说起。
    1982年深秋的一个下午,张双兵领着学生参加劳动时,看见一位老人跪在地上收庄稼。张双兵凭直觉认为,老人的身体存在异常。他向村里人打听:“那位跪着的老人是谁?”村里人回答,那位老人叫侯冬娥,曾两次被日军抓到据点,是一名“慰安妇”幸存者。
    张双兵到侯冬娥家探访发现,她连一个白面馒头都吃不起。张双兵每月从工资拿出点钱,接济侯冬娥的生活。当时,张双兵的工资,每月只有60元。侯冬娥跪在张双兵面前,把头贴在地上,一个劲地说:“可遇上好人了!可遇上好人了!”侯冬娥喜欢抽烟,张双兵给她买的是每盒0.14元的“大槐树”。
    经过张双兵的努力,侯冬娥终于把日军侵华期间,她和姐妹们在盂县遭受的苦难,倾诉给了张双兵。张双兵震惊了,没想到自己身边还有这么一群特殊的人。这些“慰安妇”幸存者,就是活的历史证据。
    为了保留下这些活的证据,张双兵利用业余时间对日军的性侵害事件开始了搜集、整理。35年间,他在山西境内发现127位幸存“慰安妇”,并采录了证词,写出调查实录——《炮楼里的女人》。
    如今,我省健在的“慰安妇”幸存者,仅剩96岁的曹黑毛。张双兵说,他虽然无法继续向日本方面起诉,但是“未来,我还要带领受害者家属继续抗争”。
  ●延伸
  《大寒》在山西永不下线
    目前,这部评分达9.2分的《大寒》,像其他很多纪实电影一样,遇到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遇,在全国电影市场的排片量几乎为零。太原市图书馆馆长郭欣萍认为,作为老家人,有责任、有义务去温暖《大寒》。“我们希望在曾经发生过这些故事的土地上,能够有更多的人加入其中,铭记历史。”
    正因如此,来自全省各市的院线经理,集体为《大寒》“站岗”,承诺让《大寒》在山西不下院线。每逢周末,山西人可在影院欣赏到这部影片。
    张跃平透露,《大寒》即将在山西之外的各大院线下线,但这部影片将从今年3月份起,走进山西各大院校,让更多的学子了解这段历史。为了让人们铭记历史,直面未来,《大寒》计划于今年8月中旬在全国院线重新上线,还要走出国门。
    此次活动,山西省传媒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徐文胜代表委员会,向太原市图书馆赠送中英文双语“福”历。徐文胜表示,双语“福”历,首先表达的是对所有观看《大寒》的观众的一份祝福,其次双语表达的是世界理念、世界格局、世界眼观。
    徐文胜还说,出自山西的电影《大寒》,用特殊、惨痛的历史题材呈现给观众,“我们祝福它走出山西、走向世界”。未来,每一个山西人,每一个中国人,乃至其他国家的人民,都应该用自己的方式,温暖着《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