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01月29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
我省两会代表委员热议“养老”

2公里健康养老生态圈如何构建

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医养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
  ■晨报记者杜哲蓉采写
    今年“两会”上,有不少政协提案都关注养老。其中,民建团体提出的《关于创新社区养老服务的六条建议》中,提出如何创新思维,解决好居家老人在社区享受到便捷的医养服务将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举措。
  【背景】
    社区养老服务站医疗和医护服务条件不完备
    以全国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太原为例,到2020年,全市计划新建396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590个日间照料中心,希望解决50%以上自理老人的社区养老需求。
    然而,政协委员在太原市万柏林区社区养老调研中发现,居家养老服务主要依托所在社区服务中心的日间照料中心和养老服务中心来实现。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只不过是大一号的日间照料中心,这些社区养老服务站基本上都不具备完整的医疗和医护服务条件。虽有社区卫生服务站,但与社区分立设置,多属私人性质,往往是圈地经营、费用昂贵、缺乏执业医师,社区家庭医生签约率很低甚至没有。
    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4小时床位数量有限且利用率并不高,陪护和医护人员严重不足。大多数社区场地有限,有的是临建或地下室,虽数量满足指标要求但服务质量不高,多数照料中心或没有电梯或无障碍设施缺位,只能接待有活动能力的老人,服务项目主要集中在便餐、缴费等便民家政服务及集体文娱方面,根本不能实现医疗、照护、心理等多元服务的无缝衔接。究其原因,大部分社区养老服务属寄生性生态,其运营基本上依托于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人力数量有限且多为社工兼职;必备物资及基础设施严重缺位;运营资本管理僵化,政府配比资金独木难支;没有形成完整医养服务体系和养老保险联动机制;没有相应的老年服务产业支撑,持续乏力。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远未起到其服务居家老人的依托作用。
    老龄化使我国慢病负担增长40%,“有备而老”给我们的时间实在不多,医养结合服务进社区、进家庭工作亟待改观,必须大胆创新,在社区这一层面构建一个老龄长期照护体系,特别是精准服务那些失能、半失能、慢性病患和残障、空巢及高龄的老人。
  【建议】
  政府牵头形成合力创新社区养老服务
    由政府牵头,尽早理顺、规范、明确民政、人社以及各级卫计委等部门在“医养结合”业务上的职责范围,避免部门间条块分割以及权责交叉、重复,加强部门协同合作,统一管理主体,形成养老服务管理监督合力。
    统一制定社区养老服务内容规范标准及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办法。明确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必须开展医养结合项目,新建社区养老服务建设项目应纳入属地安居工程项目“三同时”管理,并落实到选址、可研、初设、评审、地勘等前期环节。
    主张依托医疗卫生资源来保障健康养老的原则,建议现有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与社区养老服务站实现深度融合,可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下设老年康复中心,提供综合的、连续的养老所需医疗服务,针对社区老年群体开展家庭出诊、家庭护理、特需服务等延伸性医疗服务,并与周边机构养老及大型医院建立定点双向转诊机制,发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分级诊疗功能,推进医养结合服务在社区全覆盖,为社区养老提供医疗保障。
    在国家层面尽快出台社区医保专项政策,重点解决扩大基层医保用药范围,增加社区门诊就医报销比例,允许四类老年慢性病患者长处方报销,将上门医疗服务和家庭病床均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减轻社区就医个人负担等问题,将具备“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机构纳入医保。
    建议把以民间资本为投资主体的机构养老纳入社区居家养老生态圈,视机构养老为政府认定的公益项目,可享受有关政策及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其养老服务补充作用,合力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医养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2公里健康养老生态圈。
    创新社区养老服务产业模式,大力发展社区银发经济。统一建立社区居家养老资源供给信息平台,明确供给与管控标准,为社区养老提供物质保障,同时应政策鼓励养老产业与信息技术、休闲旅游、金融、房地产等领域的跨界合作,政策引导民间资本投资社区养老服务业,瞄准智慧养老产品与服务,满足社区老年人的健康养护、慢性病管理等需求,培育养老消费新需求,激发社区养老服务运营可持续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