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01月11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3]

爱上网贷购物女大学生负债3万元

专家:校园贷存在“利滚利”问题,实质就是“高利贷”

  ■晨报记者乔静涛采写
  如今,校园贷的危害众所周知,国家也三令五申地禁止,然而很多网贷平台依然在进行相关业务。网贷平台选大学生为目标,就是因为他们一无经济头脑,二有永不满足的购物欲望……
事件:太原大学生一步步深陷校园贷
  刘婷婷(化名)是省城某大学的一名大二学生,因为家里经济困难,所以很羡慕班里那些用得起高级化妆品的女生。“我每月的生活费只有150元,刚够吃饭,根本买不起洗面奶。舍友也总是笑我用香皂洗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买一支洗面奶成了刘婷婷的愿望。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刘婷婷利用周末做家教、兼职。两个月后,她用赚来的钱买到了一支洗面奶。
  可这支洗面奶也开启了她的欲望之门。随后,乳液、面霜、粉底、睫毛膏、防晒霜……刘婷婷想要的越来越多。2017年5月,刘婷婷看中了一瓶售价2399元的香水,但却没钱买。
  一个偶然的机会,刘婷婷在网上发现了一个网贷平台。经过查询,这个网贷平台属于上市公司,并且声明非常正规,于是刘婷婷贷了第一笔钱——2000元,扣除利息,她拿到手只有1600元。在免息期17天的前一天,她还了钱。
  有了第一次的贷款经验后,她就爱上了这种消费模式。随后,又因为买手机和ipad,刘婷婷共贷了6000元钱。可这次贷款,她没有如期偿还,而且越滚越多,至今已欠款3万余元。3万余元对她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网贷平台催她还钱无果,便私自读取了她的手机通讯录,不断打电话和发短信威胁她的老师和同学,并扬言“直到还清欠款为止”。
调查:贷款平台以低门槛、低利润“伪装”
  2017年9月,国家三令五申禁止校园贷,过去遍布在学校的校园贷广告也销声匿迹了。但如今,网贷平台化了个妆,继续诱惑大学生。
  记者在网络上输入“校园贷”“网贷”等关键词,一检索,就找到了几十个与校园贷相关的APP和公众号。
  这些贷款平台往往会将高额的利息隐藏在诸如“日利息”“免息期”“极速到账”“安全”“操作方便”等字眼儿中,让缺乏经验的学生以为“利息很低,贷款很简单”。有些网贷平台为了逃避监管,还会以打借条的形式,通过视频让学生录下“自愿借款”的证据。有些网贷平台还会将贷款合同伪装成商品分期付款合同。
  例如,某网贷平台打出5.7%的日利率,看似利息不高。但是学生贷款后,还要付各种手续费、中介费、代理费、提现费、逾期管理费、逾期罚息等,这些费用加起来,实际年利率高达2000%。
  刘婷婷告诉记者:“我之所以会陷入网贷平台,是因为网贷平台的门槛非常低。”
  记者发现,大多数网贷平台只要求申请人年满18岁,提供一个使用半年以上的手机号、家长及学校的联系方式,根本不用提供收入证明,就可以轻松贷款。
专家:校园贷就是“高利贷”
  据山西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刘琦老师介绍,校园贷始于 2014年,随后因为出现了“裸贷”“暴力催收”等负面事件而备受关注。2017年5月,国家银监会联合教育部、人社部发布通知,要求未经银行业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禁止提供校园贷服务,且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校园贷业务,对于存量业务也要逐步退出。
  然而,校园贷并没有因为国家的整治而消失,而是改头换面打起了“游击战”。有些甚至将贷款学生转化为借贷人。只要学生看到眼前的利益,陷入基本没有门槛的校园贷,就算进入了“屠宰场”。
  校园贷存在“营销至上”“高额罚息利滚利”“催款方式极端”等问题,其实质就是“高利贷”。刘琦表示,大学生一旦借款,逾期不返还,折抵计算,年利率高得惊人,甚至罚息以复利计算。大学生因为涉世未深,对风险的预估能力差,加上攀比、模仿的心态,很容易被诱惑。
  记者手记:大学生没有赚钱的能力,却成为网贷平台最看重的群体,是因为他们背靠父母,父母是他们最后的退路。
  发生校园贷的事情后,大家往往指责的是学生的贪婪、虚荣和愚蠢,却没有究其根本原因。没有想想,在孩子上大学前,家长和学校只管教孩子学文化,学知识,有几个孩子接受过经济教育,有几个孩子有经济头脑和安全意识?有的只是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和早已养成的高消费习惯以及攀比心理。谁能想到加强学生的适当性经济教育有多么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