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年04月21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

我还是习惯记读书笔记

  阅读方式多种多样,每一种都能让我们汲取需要的养分。对老同志来说,唯一不变的是,依旧习惯在读书笔记中记录自己,记录生活的轨迹。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本报约请几位老年读者聊聊读书和读书笔记。
一本书,奠定了人生方向
读书人:杨贵山年龄:82岁阅读书籍:《雷锋的故事》
  我和雷锋是同时期的兵。自从雷锋同志牺牲后,我就自觉响应国家的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
  1963年3月的一天,我在天津市塘沽区(今属滨海新区)的一家书店无意中发现了这本刚出版不久的《雷锋的故事》。我一向节俭,但我当时没有看价格,也没有做计划,而是毫不犹豫就买下来,我迫切地想要了解这位值得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回到部队翻看了几页后,我就在这本书的扉页上记下了第一篇读书笔记:“自己要带头学,理论联系实际。要向雷锋同志那样,多为人民办好事,多做贡献。”读书笔记落款日期是1963年3月29日。
  从那天起,这本书就成了我的精神食粮。只要一有空,我就读上几页、做一页读书笔记,这也是我在部队上形成的第一个习惯。战友们看到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都跑来找我借。我想雷锋的精神应该让更多的战友学习,于是,在通读一遍后,我就让这本书在连队里传阅了。
  那时,战友们聊天时少不了聊起读《雷锋的故事》的感想。我觉得这本书在部队里发挥了最大的价值。等书再回到我的手中时,封面和内页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破损,我特别心疼。于是,我找来一张雷锋的照片贴在书封面的内侧,为封皮加固。再用胶带把前后两个封面粘了两层。内页破损的地方也用胶带粘好。再传阅时,我总不忘叮嘱一句“希望好好爱护这本书”。
  这本书始终指引着我该怎样为人,怎样做事,不计得失,积极奉献。年轻时,每次做了好事,帮人扛煤、推车、送突发疾病的老人去医院……总是被人问起名字和单位,而我以自己和雷锋是同时期的兵为骄傲,就会给出“雷锋的战友”这个名字。也许这个名字才是我心底最大的财富吧。
  退休后,我成为雷锋精神的宣传者和讲述者,翻看这本书的机会更多了。每次翻看,我都会做读书笔记。不论给什么年龄段的人讲雷锋故事,我总会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我对书中的故事也都了然于胸。
  小孙女看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曾开玩笑让我送给她。我明知她在开玩笑,但本能地还是当真了,赶紧把书抢了过来,藏在她找不到的地方。后来,我又给她买了一本新的。
最珍贵的书差点被扔掉
读书人:张福清年龄:74岁阅读书籍:《欧阳海之歌》
《欧阳海之歌》这本书,是1966年1月我在汾阳上高中时,在新华书店花0.9元钱买的。为何买这本书,我现在想想,可能是因为只比我大7岁的欧阳海,那个时候就是英雄,让我感到亲切和敬佩吧。
  在读到欧阳海作为和平时期一名普通的战士,为保护人民财产安全,奋不顾身用身体阻挡受惊马匹冲向人群的故事时,我深受触动,在信纸上一字一句地做笔记,还把记下的笔记贴在自己的床头。
  其实,在买这本书之前,我就有了当兵的念头,欧阳海的故事,更坚定了我当兵的信念。我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一样,从小事做起,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敢于奋不顾身冲上前去。
  实现了当兵的愿望后,我一直把这本书带在身边,把它当成我的行为准则,从做好事中感受快乐。
  几年前,老伴儿收拾家时看到我书柜里有几本年代长久的书装在塑料袋里,以为我不要了,就准备扔掉。从书柜中拿出袋子时,这本书从袋子里掉了出来。老伴儿想再装进去,却没那么容易了。于是,她就把这本书留下了,塞进了新书堆里。
  当我从新书中发现这本书时,老伴儿告诉我:“那次想扔了这本书,结果袋子里装不下,就留下了。本想完了再扔,结果转脸就忘了。”听了这话,我抱起这本书,赶紧说:“这可是我最珍贵的书之一,幸亏你忘了,才让它幸免于难。”
  从那之后,我就把这本书放在我书柜最显眼的地方。每年11月,在欧阳海牺牲的月份,我都会翻出这本书,再次通读,再做读书笔记。
和老伴儿同读一本书
读书人:张和年龄:65岁阅读书籍:《你若不勇敢,谁替你坚强》
  2019年,我在山西大学图书馆参加一个活动。活动结束后,我怀着对大学图书馆的好奇,成为一名逛馆的学生。正当我一边感叹,大学的图书馆的藏书其实和社会上的图书馆没太大差别时,一本淡蓝色封皮书籍的名字吸引了我。只是随意读了两页,我就被这本书里的观点吸引了——“在这个世界上,有不少人一事无成,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太容易满足了。”
  看到这本书,我就想到了自己。我不觉得退休了就该躺着睡大觉,我想要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做到生命终止的那一天。于是,我拿着这本书跑到图书馆管理员那里,想要购买,却忘了那里是图书馆,是借阅的地方,不会售卖。
  被拒绝后,我把书籍的封面拍了照片。出了图书馆,就给一位会网购的老朋友打了电话,请他帮忙买两本。微信图片刚发过去不到五分钟,我就收到了下单成功的截图。
  三天后,我就收到了这两本书。一本自己看,一本送给同样爱看书的老伴儿。老伴儿还回赠了我一个漂亮的笔记本,让我做读书笔记。我们俩同时起步读这本书。我属于拿到手就想一口气看完一遍,过后再读第二遍的人;而老伴儿习惯慢慢翻阅,边翻阅边做笔记。
  第一次阅读,我只用了三天时间。读过后,觉得身心通透,说起感受,我侃侃而谈,但是要问我书中有什么优美的句子,我说不上来。而老伴儿才读了三十多页,不仅有感悟还有优美句子的记录。
  到第二遍时,我就放慢速度逐字逐句阅读了。第二次阅读的感觉和第一次不一样,于是,我就拉着老伴儿谈感悟。老伴儿的感悟是以未来该怎么做为着眼点,我的感悟是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的。交流后,我们各自又有了新的感悟。这就是我们的读书收获。
照着《十万个为什么》,自制一台家电
读书人:吴保元年龄:71岁阅读书籍:《十万个为什么》
  说起对我影响最深的书,《十万个为什么》绝对位居榜首。
  小时候,我和所有孩子一样,都有一颗想要成为科学家的心。1962年,我上小学四年级。一天放学后,我和小伙伴们在太原市桥头街的新华书店里看书时,就被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吸引了。
  书里讲的全是科学的奥秘,物理、化学、生理知识、天文气象、农业各一本。我当下就迷上了物理的力学和电学。还从书包里掏出当时的作业本,撕了两张纸做了笔记。回到家,我书包都来不及卸,找到正在厨房忙碌的父亲,把我在这套书上看到的一些知识讲给他听。
  父亲看我从书包里掏出的记着笔记的纸以及我滔滔不绝讲述的样子,笑了。后来,每次聊起这件事,父亲总是用“可爱”这个词形容我。
  我没有直接告诉父亲想买这套书,而是用行动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父亲也读懂了。于是,第二天放学回来,两本崭新的《十万个为什么》就摆在我的书桌上,我兴奋得又转又跳又笑。
  自从前两本入手后,父亲就会观察我的阅读进度。我每次快看完时,父亲会根据我的读书笔记,把新的给我续上。整整五本书,一年时间,全住进了我的书柜里。五本书总共3.5元钱,在那时,对我家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父亲没有因此而劝我放弃。
  上初中以后,我们正好赶上停课。在家休息时,这五本书就成了我最好的伙伴。我最喜欢研究的就是物理那本书。那时,正流行收音机,我也想要,又不好意思向父亲开口要。于是,我就根据物理那本书上的原理,自己琢磨,自己动手做。
  起初,我也只是想试试,没想到越研究越有感觉,半年后,一台收音机真的从我的手中诞生了。当我拿着能出声的简易收音机给父亲看时,父亲那不可思议的表情,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是我们家第一台家用电器,可让父亲骄傲了好久。
被学生尊为“最愿意做朋友的老师”
读书人:张连智年龄:67岁阅读书籍:《上下五千年》
  我原是中学的一名办公室工作人员。对于书籍的选择,往往与行政管理有关。可是,退休前两年,一天我在校园里巡视,突然听到6名学生在为一个历史问题争论不休,且迟迟没有答案。而我自问,也给不出准确答案。于是,这件事点燃了我了解历史的欲望。
  那个周末,我特意去了新华书店,经过挑选,花50元选购了一本《上下五千年》。这本书自从跟我回家,就成了我最喜欢的书籍之一。我边读边做笔记,从或惊心动魄或感人肺腑或回味无穷的小故事中悟真理。第一次阅读完合上书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无比兴奋。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书中故事的画面,犹如幻灯片一样。
  读完书,再读自己做的读书笔记,我感觉,人类历史就是一条长河,从这本书里我找到了一些过去只是知道,却不是十分了解的历史内容。似乎找到了人类的初心,看到了人们的担当。
  正是因为读了这本书,走在校园里,我愿意主动和学生们聊聊学习,聊聊历史,聊聊生活。从和年轻人的对话中,也能感受时代的变迁。每次和同学们聊到历史的话题时,我会推荐他们阅读《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希望他们也能从历史中认识世界,认识中国,认识自己。因此,退休前,我也被许多学生尊称为“最愿意做朋友的老师”。
  除了成为我和学生们的谈资,这本书还被我推荐给许多亲朋好友。有些感兴趣的听完介绍后,直接把我的书和读书笔记都借走,一起阅读。读完还书时,还要反馈读后感给我,让我特别知足。
  其实,能让一本好书成为朋友们共同的喜好,也是一种成就感。现在,这本书和笔记仍然在外传阅。
普通话水平测试时,结识了一本书
读书人:李凤年龄:60岁阅读书籍:《提醒幸福》
  退休前,我是一名语文老师。1999年,我参加了普通话水平测试。测试中,我读到了作家毕淑敏写的一段话:“幸福的时候,我们要对自己说,请记住这一刻!幸福会长久地伴随我们。那我们岂不是拥有了更多的幸福。”这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那年夏末,母亲买好了石榴等我回家。我回到家,母亲看我满头大汗,瘫在床上懒得动,就默默地走到厨房,帮我把一个大石榴一粒一粒地全部剥在一个碗中,并递到我的手上。捧着母亲亲手剥的石榴,我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心里满是感动。吃完石榴,我的脑海中突然闪现了毕淑敏写的那句话:“请记住这一刻”。
  当天下午,我就骑车去新华书店,从毕淑敏的众多书籍中,挑选了《提醒幸福》这本书。买到手后,我常常翻看。书中的经典句子更是记了许多。
  同事们看到我在课余时间总是捧着这本书,好奇地问我:“这本书这么宝贝吗?能借我看看吗?”我舍不得,但又不好意思拒绝,就告诉同事过两天再给她。回到家后,我就又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新的,在扉页上写好赠言,送给同事。
  从那时起,只要有人借这本书,我就会买本新书送给他。多位得到赠书的同事、朋友都认真阅读了这本书。从这本书上获得了对于人生意义的不同见解。
  如今,毕淑敏的书,我一本不落全部买了回来。每本书都仔细阅读,每本书都有读书笔记。每次,家人或朋友遇到困惑和我聊时,我都能用毕淑敏的观点去劝解他们。
  这是毕淑敏的书籍传递给我的财富,也是我帮助别人时用的观点。我觉得,我真的从书中看懂了人生。
晨报记者乔静涛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