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11月28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3]
为低保“精准”发放把好关

起大早蹲守跟踪查清低保户真实收入

  对于困难群众而言,低保金就是保命钱。低保金要“精准”进入困难群众的腰包,须有严格的审核作为保障。城乡低保制度在我国已推行多年,核查关经历了从走访核实到联网审核的历史变迁。
    近日,太原市几位社区工作者用一段段故事,生动而形象地描绘出了这段历史。
  特困户拒吃低保
    郭玉翠,85岁,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从1986年至2001年,她在太原市韶九巷居委会工作,时任居委会主任。
    当时,郭玉翠和两位副主任管理着韶九巷这条巷子里200多户居民。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不少居民居住在平房大院。“那时候,我们在每个院子,问这家就能知道那家的情况。”郭玉翠回忆,尽管居委会只有3人,但对各家各户真是“门儿清”。其中,“三无”人员廉寄生的家境贫寒,让人心酸。
    1997年9月2日,城市低保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廉寄生符合申请低保条件。郭玉翠拿出低保申请表,让廉寄生填写。廉寄生却说:“婶婶,不用!我有弟弟照顾,生活能过下去。”郭玉翠再三动员廉寄生填写低保申请表,均被对方拒绝。
    郭玉翠记得,整个辖区仅三四户特困家庭享受低保待遇,无人虚报冒领。
  跟踪调查知实情
    2001年,韶九巷居委会撤销,其辖区并入新成立的南海二社区。
    此时,很多居民已告别平房,住进了楼房。这种情况下,社区低保员入户调查过程中发现,有时难以掌握低保申请者的真实情况。一些低保申请者开始故意瞒报、虚报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骗取社会救助。
    2007年,南海二社区一位工作人员连续几天看到,一位享受低保待遇的居民每天7时就会骑车离开家。这一情况,引起了这位工作人员的警觉。
    一天,这位工作人员与社区其他两位工作人员起了个大早,守在这位居民家附近。他们看到这位居民离家,就远远跟着,直到这位居民进入某个单位。这位工作人员问该单位的保安:“刚才进去的那个人,在你们单位干啥?”对方答复,这位居民是单位聘用的维修工,有固定收入。
    最终,经过重新审核,南海二社区工作人员调低了这户居民的低保金领取标准。“这位居民是按户申请的低保金,他妻子身患重病,家庭条件不好,因而只是调低金额而未取消。”社区工作人员解释。
  信息联网家底清
    据了解,户籍、财产、收入是鉴别家庭能否享受低保的三个重要因素。以前,评判认定低保对象一直依靠入户调查、邻里走访、信函索证、单位证明等传统手段。由于方法原始、落后,加之一些单位出具假证明,给申请救助的家庭收入与财产认定带来极大的困难。
    2014年12月30日,太原市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管理系统正式上线运行。此后,太原市居民申请低保时,先进行经济状况核查。核查结果出来后,乡镇(街)人民政府结合核查结果,再开展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等项工作。
    这套系统通过与财政、公安、人社、房产、工商、税务、公积金、残联、交通、民政、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联网,可以核对低保申请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户籍、车辆、房产等个人信息。“低保申请者真困难还是假困难,是否符合低保规定,通过系统查询一目了然。”南海二社区工作人员说,这套系统大大提高了社会救助的准确度。
  晨报记者梁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