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05月25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
“世界无烟日”前夕省卫计委发布最新数据:我省有785万烟民

每天抽支烟 冠心病风险至少增加74%

  5月24日,山西省卫生计生委组织召开2018年“世界无烟日”新闻通气会,发布最新调查结果:目前,我省有785万烟民,成人吸烟率为26.5%,男性吸烟率为50.8%,低于国家平均水平。专家表示,每天只抽一支烟,也会使男性冠心病风险增加74%,女性增加119%。
    今年5月31日是第31个“世界无烟日”,主题是“烟草和心脏病”。今年,我省将推进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全面禁烟和室内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禁烟。
    年轻人突发急性心肌梗死,与吸二手烟有关
    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40% 以上。吸烟和二手烟暴露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可预防因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公室主任姜垣、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孔永梅教授等专家分别从国家控烟形势、健康教育宣传的重要性、吸烟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等话题切入,阐述了加大控烟健康教育力度,推进全社会控烟履约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吸烟可以导致心脏损伤,增加冠心病的风险。每天只抽一支烟,也会使男性冠心病风险增加74%,女性增加119%。”孔永梅教授介绍,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冠心病和中风的发病及死亡风险越高。此外,二手烟是在吸烟过程中释放到环境中的烟雾。一些对人体有严重危害的化学成分在二手烟中含量比较高,更可怕的是85% 的二手烟是肉眼看不到的。它会迅速损伤心脑血管,导致心脏病和中风,即便短暂暴露于二手烟也能导致心脏病急性发作。“例如在加班加点的工作环境中,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很多男性都会抽烟,在这样的情况下,有的年轻人会突发急性心肌梗死,这与吸二手烟有关。”
    同时,孔永梅教授还特别提醒要注意防范三手烟的危害:“三手烟是指烟草的烟雾毒素渗入衣服、家具和其他室内物体表面,然后再循环进入空气中,与空气污染物中的亚硝酸发生反应,生成亚硝酸胺。其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停止吸烟12小时,血液中一氧化碳浓度就会降至正常值
    中国有1100 万人患冠心病,吸烟是冠心病最主要的可预防因素。“吸烟者患冠心病的风险约为非吸烟者的2.2倍。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冠心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越高。一个人如果正在接受冠心病治疗,不戒烟的话,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孔永梅教授说,烟草中的多种物质会影响降压、降脂药物的疗效,进而影响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所以戒烟是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停止吸烟20分钟后,心率就会下降,血压也有下降趋势;12 小时后,血液中的一氧化碳浓度降至正常值;24 小时后,一氧化碳将从肺部排出,呼吸功能得到改善;2天后,尼古丁所致不良反应就会消失;2个月后,手部和脚部的血液循环就会增加;1年后,心脏病发作风险减半;15年后,心脏病发病风险降至非吸烟者状态。另外,戒烟可以使心肌梗死复发的风险降低50%。
  ■新闻延伸
  今年我省将推进室内公共场所禁烟
    在“世界无烟日”当天,全省将共同开展“第31个‘世界无烟日’暨无烟家庭项目启动仪式”,活动将一直持续到10月底,除展版巡展外,还要评选无烟家庭。
    吸烟是我国城乡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的主要表现之一,而且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为了积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倡导戒烟、控制吸烟,省卫生计生委、省文明办、省教育厅、省健康协会将共同发起在全省各中小学生中开展“拒吸第一支烟,做健康新一代”签名活动,达到让青少年认识吸烟危害、拒绝吸烟的效果,从根本上消除青少年烟民,为实现控烟戒烟、全民健康做出贡献。
    此外,今年我省将推进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全面禁烟、室内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禁烟;以创建无烟医院、无烟学校、无烟政府机关为切入点,开展控烟工作,减少烟草烟雾对公众健康的危害;提高戒烟服务能力,加强医疗机构戒烟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医务人员戒烟服务能力。
  专家希望我省加快戒烟立法
    近年来,山西省健康教育中心联合多部门开展工作,不断创新工作举措,持续加大控烟宣传力度,稳步推进构建控烟长效机制,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烟草流行监测,推动了全省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发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公室主任姜垣表示,烟草危害健康早已是国际共识,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很重视烟草控制工作。今年政府部门改革,新成立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担任了控烟的领导,控烟工作有了新的机遇,一定会有大的发展。《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中国生效后,全国18个城市有了接近《公约》要求的法律,保护了10%的人口;13个城市有了接近《公约》要求的地方性法规。目前,西安、重庆、杭州正在紧锣密鼓地修改法规,兰州的全面禁烟法规今年5月31日起生效。姜垣希望,山西省能尽快启动立法程序,制定一个符合公约要求的法规。 晨报记者高慧娟